EP. 19 – 《我的二本学生》:倾诉与倾听,学生群像背后,三个时代的差距

导言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对于很多事情都没有切身感受,因为那样的生活距离我的朋友圈太遥远了。直到最近两周,因为朋友的推荐,我才在黄灯老师的《我的二本学生》和《去家访》中切身感受到了「6亿人每月收入1000元」这些数字背后的真实。
“勿惋惜,勿嘲笑,勿憎恶,唯求理解”,斯宾诺莎的这句格言,是我认为对黄灯老师书中描述故事最好的注脚。
沉甸甸的命运裹在时代洪流中冲刷着每一个人的人生,而不同人的苦难和境遇,需要倾诉,也需要被倾听。理解,是所有问题解决的前提,而黄灯老师的作品恰恰在搭建这样一座理解的桥梁。
读完之后,强烈的共鸣让我感受到,书里讲的虽然是二本学生的故事,但却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事。

时间轴

  • 00:00:00 关于作者黄灯,《我的二本学生》中的时代观察
  • 00:08:25 其他参考播客:内驱式学习Podcast
  • 00:10:13 倾诉与倾听,读者与讲诉者的共鸣,互相产生了疗愈作用
  • 00:14:22 看见「月收入低于1000元的六亿人」
  • 00:25:21 勿惋惜,勿嘲笑,勿憎恶,唯求理解
  • 00:26:40 《金榜题名之后》和《“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
  • 00:27:48 狂飙突进的发展与现代性后遗症
  • 00:30:35 二本学生群像背后,三个时代的差距
  • 00:38:50 教育的水平提高,就业机会却在减少
  • 00:41:29 地区发展不平等导致的社会经验不平等
  • 00:43:43 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问题,以及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 00:47:59 理解是最大的价值

关于《我的二本学生》

作者黄灯在一所二本院校从教,长期的课堂教学以及课后的师生交流,使她成为这群学生成长变化的见证者。《我的二本学生》相当于她的教学札记,这里面有她15年一线教学经验的分享,对4500个学生的长期观察和长达10年的跟踪走访,也有两届班主任工作的总结思考,更有近100名学生的现身说法,是黄灯向读者描摹一群年轻人生活剪影的尝试。

截至2020年6月,全国有3005所高等学府,其中本科院校1258所,人们熟知的985和211院校只占100多席,二本及以下学生面目是有点模糊的。为了让读者真切了解二本学生这一群体的社会性现实,在书中,黄灯做了跨越时间的、空间的、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对比,借以考察时代变化、生源地、家庭流动情况对学生就业去向和人生目标设定的影响。

书中最真切动人的,是一个个具体学生的采访日志。在这些用学生名字命名的章节中,访谈个体向读者倾吐着他们对于高考的回望、对于城市生活的生疏、对于毕业的迷茫以及就业的慌张。在这些倾诉中,你将了解他们彼此之间的社交距离、他们和这个社会的认识过程;他们与父母兄妹之间交流的阻畅、与故园乡土的亲疏;他们对于网络文学和游戏的认识、对于新媒体时代的适应和迷失;他们对于考公务员和考研之间的权衡,对于安稳和漂泊的抉择。还有他们对自己人生还有父母、乃至国家责任的担当与跋涉。这每一个被当事人讲述出来的故事,都带着看得见的呼吸、烟尘、脚步还有凝视。在这些极为细致和具体的生命切片中,我们看到的已经不再是二本学生,而是八五后、九零后这一批年轻人,他们所有人。他们所遇到的困惑和难题,并没有将他们彼此区分很开,反而,成为他们共享的课题。

关于黄灯

黄灯,女,湖南汨罗人。200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获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获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广东金融学院。主要从事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业余写作随笔,曾获2016年《十月》杂志“琦君散文奖”。个人微信公众号:黄灯记。

参考阅读

制作:呆房子 Numb House

  • 策划:大耳
  • 录音:大耳
  • 剪辑:大耳
  • 文案:大耳

音乐

  • OP: Wish You Were Here – Pink Floyd, Wish You Were Here, 1975
  • ED: Comfortably Numb – Pink Floyd, The Wall, 1980

关于「一块砖头AnotherBrick」

「一块砖头AnotherBrick」是由独立播客机构「呆房子 Numb House」策划制作的教育专题播客,通过不同领域和不同视角的对话,本节目将带你一起探索教育和学习的本质,我们相信教育并不是为了塑造社会里的一块块砖头,而是为了每一个个体,未来的发展拥有更多的可能性。你可以在苹果播客、小宇宙、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Spotify等播客和音频平台听到本节目,感谢收听和关注~

联系方式

  • 节目微信联系人:Pavluv
  • 邮箱: numbhous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