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4E1:第四季回归:测试一定要分层?

测试分层的概念由来已久,但最早出现,应该是伴随着敏捷开发的步伐,体现在服务于自动化测试的测试金字塔中。随着更多软件架构和技术的引入,测试金字塔也开始产生了不同的变种,比如蜂巢和冰淇淋形状。

但分层的思维贯彻于测试的实现中,与软件结构和团队结构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经验告诉我们,测试分层中各层的比例并没有统一的标准,而是需要软件的真实场景来决定。

这一期我们就围绕软件测试的分层概念,做了一些回顾和探讨。

本期主播

  • 主持人:张凯峰
  • 嘉宾:林冰玉,刘冉,于晓南

时间轴

  • 04:18 测试分层概念从何而来?
  • 09:55 测试金字塔为什么是金字塔形状?
  • 14:13 测试分层是和敏捷绑定的概念吗?
  • 18:40 不同的分层策略展现出不同的形状
  • 26:22 测试分层与软件架构是否有映射关系?
  • 28:54 每一层测试都会由不同的团队负责吗?
  • 33:05 测试分层越好,质量就越好吗?
  • 37:50 每层测试的比例有标准答案吗?

相关链接

关于质量三人行

质量三人行是一款来自Thoughtworks(思特沃克)的播客节目,我们关注软件行业测试领域的现状和未来,质量和测试人员的职业发展。

你可以在小宇宙喜马拉雅,以及Pocket CastsGoogle PodcastsApple Podcast等泛用型播客客户端,搜索质量三人行,订阅收听到我们的节目。

S3E12:QA到底能背多大的锅?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每逢出了质量问题或面临质量风险,测试人员总是那个默默无闻的背锅侠。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落。是我的锅我背,不是我的锅,我很难背得心甘情愿。为什么是我背锅?到底该谁背锅?为什么一定要有人背锅?是不是该据理力争,把锅甩出去?

接锅、背锅与甩锅,似乎构成了QA的日常,”背得一口好锅“ 似乎也成了QA的自我修养。但本该如此吗?除了被迫接锅,我们还能做什么?第三季最后一期,我们来聊点儿轻松的或是沉重的、那些你我的背锅日常。

本期主播

  • 主持人:张凯峰
  • 嘉宾:林冰玉,刘冉,于晓南

时间轴

  • 00:50 QA理所当然需要背哪些锅?
  • 08:46 整体责任,会被归咎于弱势的单一环节
  • 24:50 如果我是有道理的,我会抗争
  • 36:00 真的需要有人为某个问题背锅吗?

相关链接

关于质量三人行

质量三人行是一款来自ThoughtWorks(思特沃克)的播客节目,我们关注软件行业测试领域的现状和未来,质量和测试人员的职业发展。

你可以在小宇宙喜马拉雅,以及Pocket CastsGoogle PodcastsApple Podcast等泛用型播客客户端,搜索质量三人行,订阅收听到我们的节目。

S3E11:从技术雷达看测试领域的趋势

每六个月左右,Thoughtworks都会发布一期技术雷达。它是根据我们在项目工作中获取的洞见编写,是有态度的前沿技术解析。

在这一期质量三人行上线的时候,最新的第25期技术雷达也已经上线。不止是开发人员,测试人员也可以从这样一份免费的报告中,获得一些对于技术发展动态的了解,小到工具,大到平台,都或多或少有所涉及。即便不是现在,它们也会在将来以某种方式影响我们的工作方式和内容。

我们发现,这些年下来,技术雷达在关注测试和质量的方面,不断在强调的都是可测试性这个概念,可测性会体现在需求变成故事卡的时候,体现在编写的生产代码是不是很容易被自动化测试到,还体现在新的工具和技术是不是可以被部署在自动化的流水线中,而这些都是交付真实有价值软件的基础。

每期技术雷达还会分享出一些关于最新支持前端、基础设施、安全和UI测试的工具和技术。

本期主播

  • 主持人:张凯峰
  • 嘉宾:林冰玉,刘冉,于晓南

时间轴

  • 13:30 技术雷达中对每个条目的建议,值得结合实际来学习和反思
  • 34:15 遗留系统的活文档,产生的背景是数字化转型中的系统改造
  • 47:44 抓住可测性,后续的投入产出比就会比较高

相关链接

关于质量三人行

质量三人行是一款来自ThoughtWorks(思特沃克)的播客节目,我们关注软件行业测试领域的现状和未来,质量和测试人员的职业发展。

你可以在小宇宙喜马拉雅,以及Pocket CastsGoogle PodcastsApple Podcast等泛用型播客客户端,搜索质量三人行,订阅收听到我们的节目。

S3E10:测试环境的管理

测试环境是测试人员每天工作的场所,复杂的软件系统会有更复杂的测试环境,以及多套不同的环境。对于它,我们了解多少?

因为云计算和容器化技术,测试环境的搭建和销毁都变得轻而易举,这对于敏捷开发和部署流水线的实践也变得十分友好。但我们仍然需要管理好测试数据,以及不同的测试环境下的一致性问题,对此我们需要能对不同测试环境的监控能力。

在这一期质量三人行中,我们对熟悉又陌生的测试环境展开了讨论。

本期主播

  • 主持人:张凯峰
  • 嘉宾:林冰玉,刘冉

时间轴

  • 01:45 软件的规模和复杂度变大,需要管理测试环境
  • 09:54 测试环境不是分的类型越多越好
  • 23:20 测试环境和产品环境的差别

相关链接

关于质量三人行

质量三人行是一款来自ThoughtWorks(思特沃克)的播客节目,我们关注软件行业测试领域的现状和未来,质量和测试人员的职业发展。

你可以在小宇宙喜马拉雅,以及Pocket CastsGoogle PodcastsApple Podcast等泛用型播客客户端,搜索质量三人行,订阅收听到我们的节目。

S3E9:精准测试,是乌托邦?

精准测试的产生背景,远不如它的名称那样令人激动和心驰神往:大量待运行的测试案例,费力,耗时,怎样才是更有效率的运行方式呢?现在越多越多的企业,在尝试精简测试力量,提升研发效能时,都把相当比例的精力投入在对精准测试的研究和实现中。

精准测试的内核很简单,在代码版本变更和测试案例的执行之间,建立高效明晰的关联,再加上外围比如数据分析,自动案例生成、缺陷定位和覆盖率分析等增值功能。但对它投入的成本和持续维护所需要的努力,在有限的开发周期和成本约束下,变成一件值得商榷是事情。

这一期我们对精准测试做了有限的讨论。

本期主播

  • 主持人:张凯峰
  • 嘉宾:刘冉,林冰玉,于晓南

时间轴

  • 04:37 团队的割裂也是造成浪费的原因之一
  • 13:40 可以完全信赖精准测试的结果吗?
  • 18:55 从什么时候开始规划精准测试?
  • 30:22 精准测试的投资回报率是值得思考的

相关链接

关于质量三人行

质量三人行是一款来自ThoughtWorks(思特沃克)的播客节目,我们关注软件行业测试领域的现状和未来,质量和测试人员的职业发展。

你可以在小宇宙喜马拉雅,以及Pocket CastsGoogle PodcastsApple Podcast等泛用型播客客户端,搜索质量三人行,订阅收听到我们的节目。

S3E8:测试人员的自我修养

在测试这个行业,仍然有不少比例的人,在日常对工作的内容和未来产生怀疑,纷纷转行,反而可能错失了本来拥有的对这份工作的热爱。职业素养,以及自我修养,其实是可以在一份工作中同时获得的。测试人员的工作,可以赋予一个更全面的视角,这在职业乃至人生中都会让自己获益匪浅。

本期主播

  • 主持人:张凯峰
  • 嘉宾:刘冉,于晓南

时间轴

  • 12:05 有人加入大厂后都是先做点工
  • 18:35 在不同的角色间转换并不是问题
  • 31:30 演员也有自己的自我修养

相关链接

关于质量三人行

质量三人行是一款来自ThoughtWorks(思特沃克)的播客节目,我们关注软件行业测试领域的现状和未来,质量和测试人员的职业发展。

你可以在小宇宙喜马拉雅,以及Pocket CastsGoogle PodcastsApple Podcast等泛用型播客客户端,搜索质量三人行,订阅收听到我们的节目。

S3E7:探索式测试有没有套路?

“让QA腾出更多的时间进行探索式测试”,这是一直以来人们在推崇探索式测试的高价值时,经常放在嘴边的一句话。相比较传统的根据文档和案例进行测试,探索给了QA更大的主动性,但似乎也强烈依赖个人的经验。

这一期我们讨论了探索式测试的由来,与其他类型测试的关系,以及对于可能存在的测试套路的探讨。

本期主播

  • 主持人:张凯峰
  • 嘉宾:林冰玉,刘冉,于晓南

时间轴

  • 02:54 探索式测试最初是为了节省成本
  • 11:40 bug bash,随机测试,探索式测试的关系
  • 19:53 不要循规蹈矩按照模型来做探索式测试

相关链接

关于质量三人行

质量三人行是一款来自ThoughtWorks(思特沃克)的播客节目,我们关注软件行业测试领域的现状和未来,质量和测试人员的职业发展。

你可以在小宇宙喜马拉雅,以及Pocket CastsGoogle PodcastsApple Podcast等泛用型播客客户端,搜索质量三人行,订阅收听到我们的节目。

S3E6:测试和质量的提升,就能提升研发效能?

研发效能是在业界和社区里越来越热的话题,很显然测试和质量在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各个组织对研发效能的认知和建立的体系并不相同,那我们所认为的研发效能是什么呢?以及从我们的视角看,研发效能和质量是什么关系?

本期主播

  • 主持人:张凯峰
  • 嘉宾:林冰玉,刘冉,麻广广

时间轴

  • 07:32 研发效能是在做减法,更关注速率和质量
  • 14:10 测试和质量的提升,真的能提升研发效能吗?
  • 20:05 使用工具就能提升研发效能?

相关链接

关于质量三人行

质量三人行是一款来自ThoughtWorks(思特沃克)的播客节目,我们关注软件行业测试领域的现状和未来,质量和测试人员的职业发展。

你可以在小宇宙喜马拉雅,以及Pocket CastsGoogle PodcastsApple Podcast等泛用型播客客户端,搜索质量三人行,订阅收听到我们的节目。

S3E5:当我们说团队为质量负责,是在说什么?

当我们聊到质量时,会认为它是团队整体的能力,而团队整体都需要为质量负责。本期内容围绕着“团队为质量负责”这一观点展开深入的讨论。我们聊到团队可以关注哪些质量活动来为质量负责,一些团队负责的反面现象,该如何建立质量责任感,以及责任的建立需要一定的土壤。

我们期望责任感的建立是发自内心的,而非因为外部的什么评定标准。质量人人有责。

本期主播

  • 主持人:张凯峰
  • 嘉宾:林冰玉,刘冉,于晓南

时间轴

  • 13:00 团队可以关注哪些质量活动?
  • 19:52 团队为质量负责的反模式
  • 24:55 责任的流程模型及建立责任感
  • 36:12 团队需要营造安全和信任的氛围

相关链接

关于质量三人行

质量三人行是一款来自ThoughtWorks(思特沃克)的播客节目,我们关注软件行业测试领域的现状和未来,质量和测试人员的职业发展。

你可以在小宇宙喜马拉雅,以及Pocket CastsGoogle PodcastsApple Podcast等泛用型播客客户端,搜索质量三人行,订阅收听到我们的节目。

S3E4:如何有效地提升软件内部质量?

在第三季的开头,我们一起讨论过如何度量质量,在那里区分了软件的内部质量和外部质量。这次我们尝试对内部质量作进一步的探究,而且特地邀请到一位仍然工作在开发一线的同事,共同讨论这个话题。

内部质量具体会体现在软件的生命周期的哪些部分,它们只是技术债吗?

内部质量和外部质量如何互相影响?

有哪些具体的措施或者实践,可以帮助提升内部质量,以及具体融入到繁忙的日常工作中呢?

本期主播

  • 主持人:张凯峰
  • 嘉宾:林冰玉,于晓南,麻广广

时间轴

  • 05:34 开发阶段有很多妥协的时刻
  • 14:50 盘点内部质量影响到外部质量的情况
  • 28:35 如何让客户为提升内部质量买单

相关链接

关于质量三人行

质量三人行是一款来自ThoughtWorks(思特沃克)的播客节目,我们关注软件行业测试领域的现状和未来,质量和测试人员的职业发展。

你可以在小宇宙喜马拉雅,以及Pocket CastsGoogle PodcastsApple Podcast等泛用型播客客户端,搜索质量三人行,订阅收听到我们的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