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159 当儿时目睹过父母暴力:3岁时的哭闹在30岁变成内心核爆炸

嗨~好久不见。今天想和你聊聊,那些我们以为会过去的争吵。尤其是小时候,你在门缝里窥见过的或者隔着墙听到的,甚至更不幸当面见到过的,父母的争吵。

很多时候,这些瞬间就像是盖上灰尘的记忆球,可成年后的崩溃、愤怒、委屈,常常都能追溯到那个没关紧的门缝。

这期我们想聊聊,那些围绕在你成长过程中的或显性或隐性的来自父母的暴力,到底会恶成什么样?

在做准备这期节目时,让我们非常意外和吃惊的是,在某社交平台上,“爸爸打妈妈”竟然成为一个专有词条,其下竟然有115万跟帖,每一条都触目惊心,更让人痛心的是,有的人已步入中年,看到70多岁的父母争吵,一下子又把自己拉回小时候。

带着这样的疑问和关切,我们邀请到戏剧治疗师千山鸟与我们一起深入了解家庭暴力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千山鸟说自己“久病成医”,一方面是因为她自幼经历家庭暴力,长大后花了好多年和好多力气才慢慢地疗愈了自己;另一方面她作为戏剧治疗师,既长期在团体和个案中帮助有着同样遭遇的人们,也一直在密切关注着家庭暴力的公共议题,会去反家暴机构做志愿者,会想做家暴题材的电影,她一直在从自己出发,试图为公众提供理论和实践层面的预防与帮助。

本期节目,我们会从千山鸟的个人故事聊起,看看那些家暴的现场怎样在一个人的内心引爆了核战,而作为置身其中的当事人,又该怎样保护好自己?解除内心不应背负的负罪感。

更重要的是,透过这个活生生的例子,我们可以看见家庭暴力中种种不对等的权力结构,也看见作为当事人的应对模式,并且借助相应的心理学知识,帮助自己更好地识别家庭暴力的边界,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诸多行为模式,一点一点从家庭暴力的阴影中走出来。


 —— 延伸小知识  ——

  • 名词解释

踢猫效应:“踢猫效应”是一种情绪传导现象,指一个人在某处受到负面情绪影响后,没有直接发泄在源头上,而是将情绪向下传递,最终伤害到与事件无关、处于弱势地位的人。比如老板在会议上批评了小张;小张回到工位上语气冲地责备了助理;助理回家后,对自己的孩子发火;孩子一气之下,踢了家里的猫。猫无辜,但却成了情绪“最末端的受害者”。

  • 相关建议

如果遇到家庭暴力,可通过以下方式求助:

政府热线:12338 妇联维权热线
微信小程序:家暴求助
法律援助热线:12348 


本期节目中,您将听到关于以下内容的讨论:

  • 儿时共同的记忆:都见过父母吵/打架
  • 百万帖子讨论“爸爸打妈妈”我该怎么办
  • 40多岁还要经历童年阴影?
  • 父母吵得再凶也会有个共识:欺负孩子
  • 有些孩子会把终结自己当成解决问题的办法
  • 千山鸟:愤怒冲出身体让我见车就想撞
  • 你明明是个受害者为什么要背负负罪感
  • 小孩不是长在家而是长在战场
  • 真正的反控制是我根本听不见你在说什么

本期鸣谢
主播  美丽、树儿
嘉宾 千山鸟
剪辑  美丽
配乐  Will
音乐 James Morrison – You Give Me Something
Noah Cyrus – July


「加入听友群」请搜索wx:galpal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