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满分执念-被红笔圈住的童年与人生

当试卷上的三位数成为执念,我们究竟在追逐什么?本期节目深入探讨”考满分”背后的教育焦虑陷阱——从心理学视角剖析完美主义如何异化成自我攻击,到东亚社会评价体系中将分数与人格价值捆绑的文化基因。当”差一分打一棍”的规训演变成成年后的冒名顶替综合征,或许我们真正该解开的,是深藏在校服口袋里的自我认同危机。

【时间轴】
00:00——从车速到成绩:对完美的执念
04:33——当孩子以成绩为追求……
11:20——被数字定义的人生
21:54——数字不只是刻度,也是砝码
28:51——对学生来说,分数确实能起到测试学习成效的参考
35:57——什么样的父母,什么样的孩子
45:58——当代人对数字无感且被数字支配?
55:00——能强迫自己改掉强迫症吗?
63:02——取悦他人和爱自己,冲突吗?

【本期感悟】
有些执念,需要一些特殊场景的触发,在一种无感的状态下受到长久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自我的个性。而对满分、完美的执念,多数情况下是基于对环境、他人的要求和期望。而这种受外界影响而有的努力无所谓对错,毕竟“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而且人对关系的需求也是无法忽视的。真正的挑战可能还是自我节奏的把控,以一种健康、客观、宽容的心态,追求自我成长,以此作为人生常态的实现。

【联络方式】
微博ID:李诺就是Me
即刻ID:This.is李诺
邮箱:men_in_deep@163.com

【节目收听方式】
苹果播客、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荔枝、QQ音乐、Spotify、豆瓣、通义听悟、新浪微博等音频平台 & 泛用型客户端搜索“太男了”即可订阅、收听、留言互动。

178:奔波、麻木、传承、温情的春节

春节,这个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情感与文化传承的节日,在时光的长河中不断演变。如今,它已成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而在刚刚过去的春节里,我们又认识了什么,错过了什么,收获了什么呢?

【时间轴】
00:07——刚刚过去的,是成为世界非遗之后的第一个春节
03:57——奔波过年的张凡
11:26——城里生活过惯了,回家就不适应?
15:12——人在春节,身不由己
26:11——是标签,也是符号,也是吸引人的地方
31:56——本来是表达心意,结果又变成敷衍和炫富了?
39:30——好不容易放个假,时间就不受自己掌控了
45:15——小时候的年味,是父母早早就预备好的
55:45——平时没有联络的亲友,拜年的时候都没话可说?
63:51——常回家看看,过年就不凑热闹了

【本期感悟】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春节回忆,当然也有一代人的生活理念。对于我们来说,一方面承载着祖辈、父辈的思想和传统,另一方面又要面对下一代孩子们对自由与多元的追求。有时候想想,可能一直还没来得及好好想想,自己想要什么?又或者说,是否能接受并享受在承上启下的角色中,且能在这个过程中,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该做什么?

【联络方式】
微博ID:李诺就是Me
即刻ID:This.is李诺
邮箱:men_in_deep@163.com

【节目收听方式】
苹果播客、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荔枝、QQ音乐、Spotify、豆瓣、通义听悟、新浪微博等音频平台 & 泛用型客户端搜索“太男了”即可订阅、收听、留言互动。

177:当AI开始“深度求索”,人类还需要动脑子吗?

从电视媒体到如今的网络时代,人类是否正在被“奶头乐”驯化?是时候反思:当AI比你更懂“思考”,你还能剩下什么?本期节目,三人从AI的“人性化回答”聊到信息茧房,从“痛风治愈”的医学冷知识扯到家长如何引导孩子用AI……全程高能,笑点与深度齐飞,结尾竟被AI的“临终遗言”整破防了?

【时间轴】
00:09——新年钟声仿佛还在耳边回响,为大家送上真挚新年祝福,共盼新岁美好!
01:00——DeepSeek最近也太火了吧!
06:13——既然是AI,就应该很贴心!
10:10——从前我不会提问,现在DeepSeek教我问!
15:55——新时代的“奶头乐”构建成信息茧房
25:19——我们不只是需要针对性的答案,更需要探索未知的路径
35:39——学会用AI,就相当于当领导了?
45:00——DeepSeek的诗意,来自人类的失意?
65:15——AI是工具,而作为工具的使用者,我们该何去何从?

【本期感悟】
DeepSeek成为现象级产品,不只是因为商业价值,更多的是与更多人之间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当我们热情地向它发问的同时,也从它的思考和回答中,看见了自己,看见了自己的困境。工具不断迭代,环境不停变化,身处其中的我们,是随波逐流?还是在深度思考和探索中,努力寻求自我的边界,建立人生的标杆呢?

【联络方式】
微博ID:李诺就是Me
即刻ID:This.is李诺
邮箱:men_in_deep@163.com

【节目收听方式】
苹果播客、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荔枝、QQ音乐、Spotify、豆瓣、通义听悟、新浪微博等音频平台 & 泛用型客户端搜索“太男了”即可订阅、收听、留言互动。

176:如果记忆可以重置?

你是否想过,如果大脑有删除键,一按就能清空那些深夜反复灼烧你的画面?科学家已在实验室用光遗传技术精准编辑小鼠记忆,这项技术若降临人间,我们将面临比科幻电影情节中更复杂的抉择————删除背叛的痛楚是否也会消解成长的意义?擦除失败的记忆是否连同破茧重生的勇气一并格式化?

【时间轴】
00:00——假如记忆可以格式化,你会选择清零吗?
06:29——人都是贪婪的,只想要自己以为好的
13:42——人生的成长就像每天吃饭一样,似乎没什么明显改变,但却是一种潜移默化地进程。
20:45——当有足够多的知识输入,那些痛苦和负面的忘记和感受就会弱化?
33:41——除非一直站在对拓点,才有可能永远逃离
40:46——互联网里传递着一种轻而易举的成功
52:39——知与行之间的距离是:实践
65:47——个人的逃避也会带来关系的痛苦

【本期感悟】
你之所以是你,都是因为过往所经历的一切!哪怕是选择性删除某些记忆,对自己来说也会像蝴蝶效应一样,造成山洪海啸的影响。尽管记忆中美好与痛苦并存,但不得不说痛苦记忆也是构成个体完整性关键部分。当然,身处在痛苦境遇中谁都不想,有时候选择逃离,也是一种自我保护和成长。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可以继续走下去的力量!

【联络方式】
微博ID:李诺就是Me
即刻ID:This.is李诺
邮箱:men_in_deep@163.com

【节目收听方式】
苹果播客、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荔枝、QQ音乐、Spotify、豆瓣、通义听悟、新浪微博等音频平台 & 泛用型客户端搜索“太男了”即可订阅、收听、留言互动。

175:不只是弹幕,更是一种态度!

自从视频网站推出弹幕功能后,广大网友不仅热情参与,而且也显露出大家的创意与文采,弹幕这个功能,也逐渐从单一的评论属性,开发了更多功能,比如:弹幕护体、弹幕聊天、剧情提示、高能预警等等,甚至发展出了弹幕文化,把诸多网络梗融进来。这似乎已经不是简单的一种现象了,更多地体现出了一种生活态度,尤其是对于视频内容的态度,对资讯的态度。

【时间轴】
00:00——突发奇想:聊聊弹幕?
04:41——什么情况下,你会开弹幕?
11:33——弹幕不搞笑,都不好意思发!
24:43——造梗时代,你只管表达,时间给你回报
28:31——从发弹幕吐槽,到用弹幕聊天,再到弹幕文化
42:10——网络影响生活?还是代替生活?
52:34——如果播客有“弹幕”?

【本期感悟】
看视频时,弹幕能显著增加观看体验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弹幕不仅能让观众即时分享感受,还能够增强观看过程的社交感,使观众感觉像是与剧中人物或其他人共同观看。此外,弹幕还促进了知识分享和社群建设,尽管也存在信息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弹幕功能丰富了媒体消费方式,使观看体验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弹幕不仅是观看视频的方式,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反映了互联网时代观众参与和互动的新模式。当然,弹幕的快速反应和表达形式可能削弱了人们的深度思考能力。

【联络方式】
微博ID:李诺就是Me
即刻ID:This.is李诺
邮箱:men_in_deep@163.com

【节目收听方式】
苹果播客、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荔枝、QQ音乐、Spotify、豆瓣、通义听悟、新浪微博等音频平台 & 泛用型客户端搜索“太男了”即可订阅、收听、留言互动。

174:回家!过年!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是过去很多年间都在提倡的一句口号。对于国人来说,每到春节这个特殊的日子,假期不仅只是有别于工作时的休息时刻,更是提醒着人对于关系的需求,哪怕只是匆匆一面,也是再次将风筝的那条线,系紧一点,让牵挂的心重获安稳!

【时间轴】
00:00——跑题了:在广东骂人不算什么?
02:54——年年回家难!先是买票难!
12:51——以后“回家过年”的概念就淡了?
16:18——反向春运多好?老人为啥不愿意?
28:35——儿女回家过年是给父母底气!
34:20——既然春联贴完3天就掉,还那么麻烦干啥?
40:04——那些传统的形式,是精神凝聚的体现
54:11——今年回家,有没有期待过个不一样的年?
61:24——嫌弃它落后?还是投身于改善?

【本期感悟】
“家”的定义可能在每个人心里都不一样,在不同时期也会有一些变化。但就其定义而言,家是由自己和自己在乎的组成的一个可以跨越时空的存在。尤其是当我们身处于压力不断增加,未知也不停发生的环境中时,家这个理应成为我们生活之锚的存在,意义就更大了。当然,在家中同样要面对关系的挑战,甚至会因为长时间与家人物理空间上的隔离,这挑战也更大。但人在外面久了,总还是要回家的!

【联络方式】
微博ID:李诺就是Me
即刻ID:This.is李诺
邮箱:men_in_deep@163.com

【节目收听方式】
苹果播客、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荔枝、QQ音乐、Spotify、豆瓣、通义听悟、新浪微博等音频平台 & 泛用型客户端搜索“太男了”即可订阅、收听、留言互动。

173:我想说声对不起,成长这事儿别着急

只有当自己置身于拥挤的交通之中,才能真正体会到在城市生活的艰困。当然,不同的环境中有不同的压力和挑战,从自己的视角出发,难免会因为认知有限,而进行一些过于主观的表达。尤其是播客这样的形式,当大家都在试图进行深度表达时,这种信息偏差导致的主观情绪也会增强,也难免有人会在收听播客的过程中,体会一种撕裂感!

【时间轴】
00:00——所谓站着说话不腰疼
05:44——良好的沟通往往建立在平等的视角之上
15:13——在地铁上多挤挤,就瘦了。。。。
21:32——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边界,但公共交通不断压缩这个边界
28:04——如果每一天我的精力都被耗尽,我还有什么心情思考及追求成长
37:13——人与人的差异,往往体现在认知上
48:42——我只是用心里话,写了一首歌
53:34——身累不算累,心累才是累

【本期感悟】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工作节奏的加快,人们面临的压力和挑战越来越大,即使在看似简单的通勤过程中,也充满了疲惫和无奈。有时候,我们在努力寻找自我成长和改善生活的方法时,可能忽视了生活本身带来的挑战和压力。虽然个人可能无法完全理解他人的所有困境,但倾听和共情对于建立相互理解至关重要。理解他人的真实感受比表面交流更为重要,而换位思考则能增进这种理解。

【联络方式】
微博ID:李诺就是Me
即刻ID:This.is李诺
邮箱:men_in_deep@163.com

【节目收听方式】
苹果播客、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荔枝、QQ音乐、Spotify、豆瓣、通义听悟、新浪微博等音频平台 & 泛用型客户端搜索“太男了”即可订阅、收听、留言互动。

172:【特别版】兄弟小组的跨年分享

恰逢李诺参加的小组在新年的第一周的聚会,那就架起录音设备,录下了男人们的真情实感!

【时间轴】
02:51——小兵:本来想躺平,但是二宝来了……
07:37——Peter:我的2024又快又舒缓又失落
10:40——Ed:对我来说,一直以来的任务就是两个孩子
13:20——石头:2024是我粉碎的一年
15:26——周一:俗世的英雄迟早会失败,新的一年希望能够克己
19:11——李诺:输出是一个检验输入的方式,新的一年,更多建立关系

这样的机会很难得,你觉得呢?如果可以,你愿意分享你的情绪、你的处境、你的感受吗?

【联络方式】
微博ID:李诺就是Me
即刻ID:This.is李诺
邮箱:men_in_deep@163.com

【节目收听方式】
苹果播客、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荔枝、QQ音乐、Spotify、豆瓣、通义听悟、新浪微博等音频平台 & 泛用型客户端搜索“太男了”即可订阅、收听、留言互动。

171:我手机是不是坏了?怎么不能刷短视频?

手机在当下的使用场景,逐渐已经偏离了通讯这个功能。更多情况下,人们通过手机想要获取的是娱乐方面的满足。尤其是短视频这类的内容形式,正在以极快的速度占据人们的时间,耗费人们的精力。面对如此情形,即便是老年人这个似乎难以跟上潮流的群体也更多地参与进来,这究竟是好,还是坏呢?

【时间轴】
00:38——七旬老人怀疑手机有问题,竟然是因为?
06:20——短视频有毒?我不这么认为……
10:30——从前人们买手机不就是为了打电话、发短信?
15:11——没想到中老年也会对短视频上瘾?!
23:06——从电话,到手机,功能的增加与优化,也是商业的进步
30:57——当我刷到视频减速带……
41:20——万物皆可直播带货?
50:20——不同时代的不同机遇
61:32——播客怎么转战短视频赛道?
66:56——究竟是产品服务用户?还是用户被产品驯服?
72:28——质疑年轻人,理解年轻人,成为年轻人!

【本期感想】
有话说:“这世间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对于每一个身处世界洪流的人来说,接纳变化似乎是无奈之举。毕竟群体的影响对个体来说是无法抗拒的。只是从一个有位格,能思考的生命个体的角度来想,即使我们在洪流之中多么渺小,也仍然有思辨的权力,以及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可掌控的资格。面对何事,也都仍有做与不做的自由!

【联络方式】
微博ID:李诺就是Me
即刻ID:This.is李诺
邮箱:men_in_deep@163.com

【节目收听方式】
苹果播客、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荔枝、QQ音乐、Spotify、豆瓣、通义听悟、新浪微博等音频平台 & 泛用型客户端搜索“太男了”即可订阅、收听、留言互动。

170:圣诞节

今天是圣诞节,你会怎么过呢?聚餐?约会?购物?面对这个外来的“洋节”,作为中国人,该如何理解和认识?是当成文化入侵?还是见识的丰富?当大家以“圣诞节”或“洋节”为话题进行探讨时,我又该立身于何种立场呢?

【时间轴】
00:00——在中国,南北方的圣诞氛围,挺大差异
08:39——以信仰为背景,以宗教为载体,以文化为体现
15:30——广东的圣诞氛围,是从圣诞周边产品出口开始的?
19:47——还记得圣诞贺卡吗?
26:57——当我们意识,要与世界接轨
36:17——节日商业化,是好还是坏?
47:02——文化在根,不在表
66:18——突然有一天,知识被消化了……

【本期感想】
不同的历史,孕育出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滋养出不同的人。“与世界接轨”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文化自信”更不是自欺欺人。每个人都需要从自身出发,清楚自己来自可处,要去何方。不只是掌握一些知识的概念,更能明白知识的体现,甚至能更好地运用知识,大概就是朝着更丰盛的生命状态前进了吧!

【联络方式】
微博ID:李诺就是Me
即刻ID:This.is李诺
邮箱:men_in_deep@163.com

【节目收听方式】
苹果播客、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荔枝、QQ音乐、Spotify、豆瓣、通义听悟、新浪微博等音频平台 & 泛用型客户端搜索“太男了”即可订阅、收听、留言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