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我休假了,报了一个【品质豪华旅游团】

【引言】
旅游,可以说的上是在最近几年互联网中出现频率极高的一个关键词,伴随这个词语出现的,还有许多画面。整体上给人一种旅游行业回血复活的状态。再加上互联网上的种种安利,以及困顿许久的生活现实,促使许多朋友都纷纷加入了旅行大军,李诺也趁机休个假,和太太进行了一场久违的旅行。

【时间轴】
00:00——时代不同了,传统模式已被取代,旅游业已成新逻辑
08:06——不是独立旅游团带不起,而是散客拼团更有性价比
18:42——除了便宜、累和不自由,跟团游还有什么优劣势?
23:47——旅游团有购物点,其实很正常,那不正常的是什么?
34:13——当你开始跟团游,就已经开始了和导游、承办方心理博弈的过程
46:53——互联网时代,也是人被数据化的时代
50:52——多数主打“精品”“品质”“优质”的旅行团,无消费陷进,但有购物套路

【本期感受】
旅游业也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诸如xx书、x音、x手等热门社交、媒体平台也都成了旅游行业的客服窗口,甚至随着运营成本及风险的降低,直接带来旅行费用越来越实惠,对于许多消费者来说,旅行成了一种更容易消费的快消品。而在这价廉的基础之上,优质的服务、诚信地交流、透明的制度又成了另一种的稀缺品。说到底,消费的主动权还是在消费者手上,只要我们保持清醒,明白自己所要的是什么,也为自己的选择和决定负责,通常更容易享受自己的旅程。

【联络方式】
微博ID:李诺就是Me
即刻ID:This.is李诺
邮箱:men_in_deep@163.com

【收听方式】
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荔枝、QQ音乐、Spotify、苹果播客、通义听悟等音频平台 & 泛用型客户端搜索“太男了”即可订阅、收听、留言互动。

046:一位中年女医生的日常

23年10月份约陈医生过来分享关于女性如何预防和医治更年期症状,顺带采访了她的日常,高强度无间隙的工作与几乎没有闲暇的业余生活,令人感到心疼与窒息,瞬间就让我对医生这个职业充满了敬佩与同情。

医生总是跟病人说:要保持心情愉快,要有适度的运动,要建立规律的生活习惯,不要紧张要放松……但他们自己却很少能做到这些;医生每天都在给病人看病、治病,但却因为太忙碌常常忽略自己身体的问题;医生上班如同不能停歇的战场,下了班还要各种应付:要完成科研任务,要查资料了解相关医学领域进展,要参加培训学习以提升业务能力,要回应有特殊需要的病人的问题……印象中陈医生曾在防治更年期症状的那期节目里,讲过三个同样作医生的同行,因为平时白日里忙工作,好不容易得到晚上去健身房锻炼的机会,却发生了猝死的不测,那个心痛的瞬间,让我对医生这个高危职业又有了新的认识。

不知年轻人如果知道白衣天使如此辛苦,还会不会选择这个伟大的以治病救人为已任的职业?陈医生在节目中提到对医生职业的考虑和选择时说,除非你对医学有极大的热爱和悲悯之心,我想幸好年轻人是有极大热情的,是不乏梦想与热爱的。

虽然做医生很累,但对陈医生来说,因为作医生的父亲的影响,这个职业是她小时候的梦想,所以从医近三十年,她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这让我想起著名的台湾诗人席慕蓉曾在散文诗里说:“没有怨恨的青春才会了无遗憾”。那么一个人对自己的职业选择能做到无怨无悔也是非常了不起的!

时间一晃已来到24年,再次把跟陈医生的访谈拿出来听的时候,仍然感动、仍然唏嘘、仍然肃然起静……无论如何,每个人都会生病,只要有病人,就一定会有医生。作为普通人,如果我们能对医生的日常多一些了解,至少会多一点理解吧,再去看病的时候,也许也会多一些忍耐等候,少一点抱怨和不切实际的期待,那么医患关系的矛盾会不会也少一点呢?

118:快过年了,于是我们看了《一场很(没)有必要的春晚》

【引言】
说到春晚,过去是很多人的春节标记,大年三十,一家人聚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吃着团圆饭,看着春晚,那个场景想想都很幸福了!但随着时代进程发展,环境的变化,人们看春晚的心思也不一样了,现如今,提及春晚更多是网络上的热议、吐槽,也少有人再维持一种看春晚守岁的习惯了。是我们都变了吗?还是说春晚变味了?所以,春晚还有必要办吗?

【时间轴】
00:00——又到了一年一度春晚节目预测的时间啦!
12:08——我们长大了,春晚也变化了,期待与现实距离越来越远了
21:42——人们对春晚的“执念”或者是一种归属感的寻求
25:33——其实春晚不是春节的必备节目,陪伴家人,共享团圆才是!
35:59——荒诞是生活的本质,我们忧虑未知的明天,又感动于收获的当下
47:43——我们仍期待春晚,是因为它在回忆里的份量,更期待这仪式感可以见证我们的生活和存在

【本期感受】
今天主要谈论的内容是《一场很(没)有必要的春晚》这部在网络上热映,也引发网友关注的影片,其无厘头的风格,荒诞的表达不仅引人发笑,更叫人思考关于生活的问题。我们的生活其实充满了黑色幽默,往往会有一些看似不可能却现实的事情发生,我们一方面感到意外,一方面又默认地接受!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说是重要的日子,春晚也因此显得有意义,但当我们不再期待春节的团圆、美满、丰盛的饭食、幸福的笑脸,那么春晚的意义又能有多大呢?有人说,变化才是世界的常态。那是往好处变?还是往坏处变呢?

【联络方式】
微博ID:李诺就是Me
即刻ID:This.is李诺
邮箱:men_in_deep@163.com

【收听方式】
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荔枝、QQ音乐、Spotify、苹果播客等音频平台 & 泛用型客户端搜索“太男了”即可订阅、收听、留言互动。

117:读书不是在建立自我的优越感,读书是在拓宽自我的境界(下)

【本期嘉宾】
帕比老师(返场)

【引言】
每至年末,各种报告纷至沓来,而一些阅读app也会整理出我们过去一年的成果。而当我们借着报告中的数字回顾过去的一年时,内心会有怎样的思考呢?所读过的书是具体地成为我们成长的阶梯?还是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虽然看不出什么明显的效果,但却持续地滋养着自己的灵魂呢?又或者,它只是一串数字、一行字符,只是证明过去的一年自己花了一些时间在这些文字间呢?

【时间轴】
00:00——书接上回,接着来聊聊阅读与其他获取信息的方式之间的区别
13:14——听书、高度总结速读在这个短平快时代有其价值,但也剥夺了阅读的体验
25:52——当你遇见一段文字,让你沉浸其中,你也会读到一本书,不舍得读完
34:18——哪些书让你感兴趣?哪些书你读不下去?
46:47——存在就有其道理:成功学是初入社会的年轻人的发令枪
55:14——开卷有益?书也得挑着读
65:11——当你遇到交流对象有特定的话语体系,是否会有压迫感?
80:49——带着善意,拓宽自我的境界,接纳不同,建立友好

【本期感受】
时下的流行语有很多:搞钱、变现、爱自己、升值、斜杠……而少被提及的却是:胸怀、境界、接纳、包容。当然不是说这些词与词之间有什么是非对错,但毕竟我们常常处在群体活动中,面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有许多挑战,一方面我们需要实践的体验,另一方面,那些优秀的书籍作品中,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多认识自己,也更多了解人生百态,知道人情冷暖。当阅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它也会成就我们进入更好的生活。

【联络方式】
微博ID:李诺就是Me
即刻ID:This.is李诺
邮箱:men_in_deep@163.com

【收听方式】
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荔枝、QQ音乐、Spotify、苹果播客等音频平台 & 泛用型客户端搜索“太男了”即可订阅、收听、留言互动。

45:你怕什么?你忧虑什么?

战争、瘟疫、地震⋯⋯每一个灾祸的消息传来,都会让人忍不住颤栗担忧,但即便抛开大环境的压力挑战,人也都要面对各自不同的难处。你怕吗?你忧虑吗?

也许你会说:人活一世,谁没有怕过?面对未知的明天,谁没有忧虑过?也或许惧怕与焦虑早已成为生活的一种常态,在我们跟人相处的时候、做事的时候、聊天的时候、独处的时候⋯⋯有意或无意地就流露出来,当特意要聊此话题的时候,反倒说不出那无处不在的担忧害怕是什么,能够说出来的都是当下正在心心念念的人或事。

但我们实在都需要时常地检视下内心在焦虑什么?因何害怕?就像一棵树总有沐浴在阳光下摇曳生姿的时候,也总有被狂风暴雨侵袭狼狈不堪的时候,不停地被风吹、日晒、雨淋当然是不行的,再好的质地也会被持续消耗殆尽。同样地,令人焦虑与惧怕的事都随时会发生,关键是如何化解?如何避免让它成为常态?

你知道吗?有一种办法叫交托⋯⋯

可能你会一时的害怕,但不要一直的害怕;可能你会一时的焦虑,但不要让焦虑成为你生活的常态。

116:在一个效率至上的环境中,读书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上)

【本期嘉宾】
帕比老师(返场)

【引言】
人到一定时候,真的会觉得“书到用时方恨少”吗?也难怪古人早就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但,在信息如此爆炸的时代里,比读书效率高的方式不知有几多,何必要选择一种“低效”的方式:读书呢?大家那么忙,时间那么紧,书那么多,谁知道读哪本有用!

【时间轴】
00:00——读书也有鄙视链?是否该有阶级划分?
06:56——阅读自由,自由阅读
14:52——《木偶奇遇记》启发了对文字的好奇
29:12——带着目的去阅读,有什么问题吗?
45:17——《娱乐至死》告诉我们:人们对长信息的获取能力减弱,转而追求短视频等娱乐性质的信息是一种迷失的表现。
55:39——《围城》中见识到语言的魅力:那种形象、那种辛辣、那种贴切。
67:59——《出梁庄记》:哀痛就是自我,就是历史和传统,就是在面对未来时过去的影子。
75:52——若干年以后,在某个场景下,突然间想起曾经读的那一段话、那样一个对风景的描述、对人的描述、对一个事件的认知,恰好跟当下是吻合的。我把那段话复述出来的时候,那叫闭环。那一刻是读书最大的乐趣。

【本期感受】
阅读不应被划分为阶级,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阅读方式和体验。性别不是问题、年龄不是问题、出身不是问题、背景不是问题,所有的问题都在于你的心。而个人阅读清单以及个人阅读习惯的形成,对阅读的生活更重要。当你习惯阅读,就会发现阅读这件事本身的乐趣,而不只是关注在,读了几本书学到了多少东西。而且,在一个娱乐化的时代里,阅读或者会成为对抗虚无的有力武器!

【联络方式】
微博ID:李诺就是Me
即刻ID:This.is李诺
邮箱:men_in_deep@163.com

【收听方式】
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荔枝、QQ音乐、Spotify、苹果播客等音频平台 & 泛用型客户端搜索“太男了”即可订阅、收听、留言互动。

115:大多数中年男性比想象中孤独

【引言】
“男人嘛,就该独立,就该少说话,多干活,做好自己该做的就行了。”也许整个社会不断向男性灌输的,就是这样的观念,以致于到了一定年龄,男人开始闭嘴,至少开始学习沉默。不该说的话不说,不该说的时候不说,到最后,该说的时候不会说,该说的话不懂说。似乎,这才有个男人样。但做为一个整全、独立的生命体,男人也有自己表达的需求、情绪交流的需求,但苦于缺少交流的经验,逐渐地,患上了“失语症”。

【时间轴】
00:00——中年男人的失语成了常见现象
07:22——就连测试MBTI都不由自主地带起面具
15:11——i人就一定是个闷葫芦?e人就一定是交际狂?
21:14——其实当代中年男人的孤独,不正是上代的教育成果?
38:14——性别不同,情感互动的需求也并不一样
53:12——方法很重要,但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更重要,最重要的是被允许自己有需求

【本期感受】
对于每一个男性来说,能有一个情绪出口,是很稀缺,很宝贵的。毕竟,就连楚门都有一个从小到大陪伴在身边的马龙。而在我们各自身边,谁来扮演这个角色呢?父母?妻子?好友?同事?同学?儿女?又或者是陌生人?究竟在谁面前表达真实的自己不会被取笑?倾述自己的孤独不会被嫌弃?流露自己的软弱不会被鄙视呢?思前想后,答案越来越模糊。

【联络方式】
微博ID:李诺就是Me
即刻ID:This.is李诺
邮箱:men_in_deep@163.com

044: 圣诞节跟我有什么关系?

备受争议又莫名叫人兴奋的圣诞节又到啦!在国人的概念里,这是个舶来的洋节,其喜庆热闹的元素跟中国人的春节有得一拼。特别是这个节日历年来都被商家利用得很好,温馨快乐的氛围加上打折促销的噱头,轻易就能掀起一个购物的狂欢节。那么,圣诞节对你来说,是跟购物狂欢嗨皮有关?跟祝福、礼物有关?还是跟什么有关?又或者是这年头比较流行的:“外国的节日跟我无关”?

回顾八十年代、九十年代过圣诞节的情形,蓦然惊觉时代已完全变了。在那个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相当匮乏的年代,精美漂亮的圣诞卡就已叫人眼花缭乱、爱不释手。当年年少的穷学生居然愿意省吃俭用、绞尽脑汁买来一张张卡片,只为能寄出一份份相思、一份份浓烈又含蓄的祝福,而今天发一条微信就能做到的事,大家却已懒得做了。

倘若写卡片、买礼物、寄送祝福,还算与圣诞节的原意相符,那蹦迪、聚会喝酒、玩通宵可就是舶来品的本地化应用了。不明就里的狂欢确实也很快乐,但仔细想想那跟吃了兴奋剂、打了鸡血后的荷尔蒙失衡症很相似,快快地乐完,快快地烟消云散,每一个消费主义的节日其实都可以这样无差别地度过。

好在知天命的我们,从懵懂无知中惊醒,还能抓住那天命的应许,让生命回归生命,让意义回归意义,不然,那天大的喜讯真跟“我”毫无关系。

不知道圣诞节最吸引你的是什么呢?

114:我是河南的,被黑惯了的河南【一些关于地域黑的感受】

【引言】
首先声明:本期节目绝对无意蹭杨姓女星带来的热点。起初想聊这个话题,主要是因为前段时间发生的如:南阳迷笛节、哄抢药材等事件。诸如此类消息,再次将大众的眼光引向河南,且让大家众拾对河南负面的观感。但,提起这个话题,就连河南人自己都不知道该从何说起。尤其是在面对网络上各种臆测、贴标签等评论,更是让河南朋友无力反驳。究竟是事出有因?还是无脑黑?先聊再说吧!

【时间轴】
00:00——地域黑的起源与影响(自古就有?)
04:45——地域标签与刻板印象
09:55——有多少井盖是河南人“偷”的?
18:43——在“地域黑”这件事上,通常人们先找到了一个“归因”
31:29——作为河南人,河南被黑意味着什么?
37:13——个人素质的确不能代表集体素质,但个体素质会反映集体问题
50:53——当包容越来越来,不只是地域黑,甚至会出现人人互黑,那将是怎样的社会状况?

【本期感受】
地域黑是一种简单的情绪宣泄方式,常常形成共识。人们对地区的评价往往带有主观判断,归因于该地区的特点。对于这种现象,人们往往只是听说,并不太关注真相。地域黑本质上是一种群体情绪宣泄,通过对地域的负面印象来疏解负面情绪。媒体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放大了这种现象。人们往往关注事件的发展和惩罚,而不关心事件本身。在网络时代,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发言,加剧了地域黑现象的传播。当人们只是沉迷于参与的过程,甚至会主动放弃真相乃至真理。

【联络方式】
微博ID:李诺就是Me
即刻ID:This.is李诺
邮箱:men_in_deep@163.com

113:你想孩子怎样成长,你就做怎样的父母,别让孩子输在终点线

对于家长来说,孩子的学业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们常常会看到深夜里父母辅导孩子作业时的“惨烈”场景。当然,为人父母,希望孩子将来更好,这本身是没错的,但过度的压力导致孩子厌学,父母情绪心理受挫,甚至影响家庭和睦的氛围,那就得不偿失了。那孩子的作业究竟怎么辅导?学习上的困难该如何克服呢?父母的心态该如何调整呢?每一个都是大难题!

【本期感受】
当90后、00后逐渐长大,进入社会,有了表达的机会,我们看到什么样的对话环境?什么样的家庭关系?人们对未来有什么样的期待?或许可以让我们稍稍停下来,思考一下过去父母、学校、社会等形成的综合教育,又或许让我们如今为人父母的人,再看看自己的孩子正处在什么样的状态下,更真切、更细致地了解自己的孩子,从孩子这面镜子身上,看看身为父母的自己投射了什么给孩子。

【时间轴】
00:00——中国当代父母对孩子前任的预估变化
08:25——明明可以不读大学就结婚生子,为啥非得上大学?
15:34——传统乡土文化对当代教育期待的隐性影响
24:58——孩子学习不好,竟然是因为读书太多?
35:18——成绩、学历、能力在进入社会后,才会显示其价值
46:35——每个时代有不同的压力和困难,没有哪套方案是万能的
56:06——孩子的梦想,有时候是父母的灌输,也可能是父母无意中的影响

【联络方式】
微博ID:李诺就是Me
即刻ID:This.is李诺
邮箱:men_in_dee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