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串台-也许并不是年味越来越淡,只是我们活得越来越扁平

【嘉宾】
《脑力有限》主播——小脑

【引言】
小时候最喜欢过春节了,好吃的、好玩的、新衣服、压岁钱……所有让我们感到快乐的事物都在短短的时间里集中式的出现。让过去一年的学业压力迅速释放。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过年的感受也逐渐变了味道,形式变了吗?角色变了吗?环境变了吗?都有吧?但总觉得有地方出了问题,明明是我们那么熟络的节目,我们的参与度却越来越低,从中收获的幸福与快乐也越来越少,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时间轴】
00:00——当我们说年味淡了,也许是因为闻到的烟花味越来越淡了
07:06——记忆里的味道重塑我们小时候过年的场景
22:29——家庭主体的迭代也影响着家族观念的意识:从大家到小家,从小家到个体
31:38——通讯手段越发达,人际交往越懒惰,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碰撞越频发
42:00——压岁钱?只不过是一种家族之间财产转移的方式,也是一种情感纽带
45:20——也许我们将来面对的是赛博式节日与传承

【本期感受】
记忆是立体的,有声音、有画面、有味道。鞭炮的声音、烟花的绚丽、年夜饭的香气!而如今的我们在每天的生活、工作中疲于奔命,早已放弃了感知的功能。自嘲为社畜的我们,怀揣着对朝九晚五生活的期待,又时常劝说自己抓紧一切机会浪费时间,其实只是想放纵一下自己,毕竟,我们早就把自己出卖了,出卖给了别人描绘给我们,而我们又总是看不清楚的未来。

【联络方式】
微博ID:李诺就是Me
即刻ID:This.is李诺
邮箱:men_in_deep@163.com

【收听方式】
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荔枝、QQ音乐、Spotify、苹果播客、通义听悟等音频平台 & 泛用型客户端搜索“太男了”即可订阅、收听、留言互动。

047: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那些在重男轻女家庭长大的孩子如今都怎样了?

重男轻女的观念在这片国土上根深蒂固,旧社会流行弃婴,弃的大部分是女孩;新中国稍微好一点,家家户户却拼命上演为生男孩而不择手段;即使是计划生育时代,人们为了要男孩也使尽了浑身解数;今天这样一个信息发达、物质文明兴盛的时代,家中即使儿女双全,女儿仍然是为了儿子的好生活而存在,在一些地区更是普遍把女儿当成是给儿子娶妻换彩礼的重要角色。

女性在这片土地上,似乎每个人身上都有着重男轻女的烙印,即使家中没有儿子而是一堆女儿的家庭,竟也是同样的原因导致父母生了这么多女孩。品尝过在区别对待中被轻看的滋味,说起年少时在重男轻女的环境中长大,如今虽已为人母的妈妈们,也仍然做不到云淡风轻。

大环境的影响,加上根深蒂固的观念作祟,纵然女性受过被薄待的苦,及至自己作了母亲,竟也同样给予儿子、女儿们不公正的待遇。因此当年在家中无论是作姐姐还是作妹妹,都难以成为父母的心头肉,家里好吃的、好穿的、好用的都归那个叫哥哥或弟弟的宝贝。

不过,没被厚待过的姐妹们如今都已成为赡养父母的主力,而被宝贝的那些儿子们今天竟是缺乏家庭责任与亲情的模范,是啃老一族的先锋。最可悲的是那些受重男轻女观念支配的父母们,如今已看到轻这个、重那个的结果,却仍不思悔改,继续压榨女儿、娇宠儿子,导致儿女之间失和、关系紧张。

反思我们这一代人,大多成为独生子女的父母,没法重男轻女,就一边倒地是男是女都看重,结果养育出更多冷漠自我的孩子。如何才能合乎中道、公平公正地养育孩子?实在不是容易的事!

寄希望于下一代或再下一代的年轻父母们不再受重男轻女观念的捆绑,年轻人听了可能会说:“放心,都不婚不育了,还哪来重男轻女的担忧?!”暗自窃想在不婚不育的大潮下,未来勇敢进入婚姻且养育孩子的人也许才是最宝贝的!

120:“不听老人言,开心好几年”——颓废发疯文学家

【引言】
发疯?现实生活不行,网络上还不行吗?我不过就是发发牢骚,说点俏皮话。但是又有谁能看到小丑面具后面苦涩的嘴角呢?人生不易,这是个早就知道定义,但谁能想到这么不易?为什么都在教导我?都在指点我?都在要求我?都在苛责我?

【时间轴】
00:00——我已经接受了自己的平庸,可是我的领导还没接受
07:10——时代不同、环境不同、人群不同,但困境是相同的
20:08——职场=训练场,一个好的老板=一个好的教练
31:58——社会断层如此明显,多数县乡的孩子主动放弃了更多的可能性
37:53——想做的事、能做的事和该做的事
42:04——发疯文学其实也是当代人的清醒认识
56:31——读书苦吗?生活苦吗?还是自问,自答吧!

【本期感受】
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风潮,对于如今以互联网为生活主体的人来说,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观点,输出自己的想法再正常不过了。而当人们带着一种近似癫狂的状态来表达自己情绪时,也体现出当下环境中的艰难与挣扎,生活总需要去面对,但以怎样的心态,是自己可以决定的!

【联络方式】
微博ID:李诺就是Me
即刻ID:This.is李诺
邮箱:men_in_deep@163.com

【收听方式】
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荔枝、QQ音乐、Spotify、苹果播客、通义听悟等音频平台 & 泛用型客户端搜索“太男了”即可订阅、收听、留言互动。

119:我休假了,报了一个【品质豪华旅游团】

【引言】
旅游,可以说的上是在最近几年互联网中出现频率极高的一个关键词,伴随这个词语出现的,还有许多画面。整体上给人一种旅游行业回血复活的状态。再加上互联网上的种种安利,以及困顿许久的生活现实,促使许多朋友都纷纷加入了旅行大军,李诺也趁机休个假,和太太进行了一场久违的旅行。

【时间轴】
00:00——时代不同了,传统模式已被取代,旅游业已成新逻辑
08:06——不是独立旅游团带不起,而是散客拼团更有性价比
18:42——除了便宜、累和不自由,跟团游还有什么优劣势?
23:47——旅游团有购物点,其实很正常,那不正常的是什么?
34:13——当你开始跟团游,就已经开始了和导游、承办方心理博弈的过程
46:53——互联网时代,也是人被数据化的时代
50:52——多数主打“精品”“品质”“优质”的旅行团,无消费陷进,但有购物套路

【本期感受】
旅游业也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诸如xx书、x音、x手等热门社交、媒体平台也都成了旅游行业的客服窗口,甚至随着运营成本及风险的降低,直接带来旅行费用越来越实惠,对于许多消费者来说,旅行成了一种更容易消费的快消品。而在这价廉的基础之上,优质的服务、诚信地交流、透明的制度又成了另一种的稀缺品。说到底,消费的主动权还是在消费者手上,只要我们保持清醒,明白自己所要的是什么,也为自己的选择和决定负责,通常更容易享受自己的旅程。

【联络方式】
微博ID:李诺就是Me
即刻ID:This.is李诺
邮箱:men_in_deep@163.com

【收听方式】
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荔枝、QQ音乐、Spotify、苹果播客、通义听悟等音频平台 & 泛用型客户端搜索“太男了”即可订阅、收听、留言互动。

046:一位中年女医生的日常

23年10月份约陈医生过来分享关于女性如何预防和医治更年期症状,顺带采访了她的日常,高强度无间隙的工作与几乎没有闲暇的业余生活,令人感到心疼与窒息,瞬间就让我对医生这个职业充满了敬佩与同情。

医生总是跟病人说:要保持心情愉快,要有适度的运动,要建立规律的生活习惯,不要紧张要放松……但他们自己却很少能做到这些;医生每天都在给病人看病、治病,但却因为太忙碌常常忽略自己身体的问题;医生上班如同不能停歇的战场,下了班还要各种应付:要完成科研任务,要查资料了解相关医学领域进展,要参加培训学习以提升业务能力,要回应有特殊需要的病人的问题……印象中陈医生曾在防治更年期症状的那期节目里,讲过三个同样作医生的同行,因为平时白日里忙工作,好不容易得到晚上去健身房锻炼的机会,却发生了猝死的不测,那个心痛的瞬间,让我对医生这个高危职业又有了新的认识。

不知年轻人如果知道白衣天使如此辛苦,还会不会选择这个伟大的以治病救人为已任的职业?陈医生在节目中提到对医生职业的考虑和选择时说,除非你对医学有极大的热爱和悲悯之心,我想幸好年轻人是有极大热情的,是不乏梦想与热爱的。

虽然做医生很累,但对陈医生来说,因为作医生的父亲的影响,这个职业是她小时候的梦想,所以从医近三十年,她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这让我想起著名的台湾诗人席慕蓉曾在散文诗里说:“没有怨恨的青春才会了无遗憾”。那么一个人对自己的职业选择能做到无怨无悔也是非常了不起的!

时间一晃已来到24年,再次把跟陈医生的访谈拿出来听的时候,仍然感动、仍然唏嘘、仍然肃然起静……无论如何,每个人都会生病,只要有病人,就一定会有医生。作为普通人,如果我们能对医生的日常多一些了解,至少会多一点理解吧,再去看病的时候,也许也会多一些忍耐等候,少一点抱怨和不切实际的期待,那么医患关系的矛盾会不会也少一点呢?

118:快过年了,于是我们看了《一场很(没)有必要的春晚》

【引言】
说到春晚,过去是很多人的春节标记,大年三十,一家人聚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吃着团圆饭,看着春晚,那个场景想想都很幸福了!但随着时代进程发展,环境的变化,人们看春晚的心思也不一样了,现如今,提及春晚更多是网络上的热议、吐槽,也少有人再维持一种看春晚守岁的习惯了。是我们都变了吗?还是说春晚变味了?所以,春晚还有必要办吗?

【时间轴】
00:00——又到了一年一度春晚节目预测的时间啦!
12:08——我们长大了,春晚也变化了,期待与现实距离越来越远了
21:42——人们对春晚的“执念”或者是一种归属感的寻求
25:33——其实春晚不是春节的必备节目,陪伴家人,共享团圆才是!
35:59——荒诞是生活的本质,我们忧虑未知的明天,又感动于收获的当下
47:43——我们仍期待春晚,是因为它在回忆里的份量,更期待这仪式感可以见证我们的生活和存在

【本期感受】
今天主要谈论的内容是《一场很(没)有必要的春晚》这部在网络上热映,也引发网友关注的影片,其无厘头的风格,荒诞的表达不仅引人发笑,更叫人思考关于生活的问题。我们的生活其实充满了黑色幽默,往往会有一些看似不可能却现实的事情发生,我们一方面感到意外,一方面又默认地接受!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说是重要的日子,春晚也因此显得有意义,但当我们不再期待春节的团圆、美满、丰盛的饭食、幸福的笑脸,那么春晚的意义又能有多大呢?有人说,变化才是世界的常态。那是往好处变?还是往坏处变呢?

【联络方式】
微博ID:李诺就是Me
即刻ID:This.is李诺
邮箱:men_in_deep@163.com

【收听方式】
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荔枝、QQ音乐、Spotify、苹果播客等音频平台 & 泛用型客户端搜索“太男了”即可订阅、收听、留言互动。

117:读书不是在建立自我的优越感,读书是在拓宽自我的境界(下)

【本期嘉宾】
帕比老师(返场)

【引言】
每至年末,各种报告纷至沓来,而一些阅读app也会整理出我们过去一年的成果。而当我们借着报告中的数字回顾过去的一年时,内心会有怎样的思考呢?所读过的书是具体地成为我们成长的阶梯?还是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虽然看不出什么明显的效果,但却持续地滋养着自己的灵魂呢?又或者,它只是一串数字、一行字符,只是证明过去的一年自己花了一些时间在这些文字间呢?

【时间轴】
00:00——书接上回,接着来聊聊阅读与其他获取信息的方式之间的区别
13:14——听书、高度总结速读在这个短平快时代有其价值,但也剥夺了阅读的体验
25:52——当你遇见一段文字,让你沉浸其中,你也会读到一本书,不舍得读完
34:18——哪些书让你感兴趣?哪些书你读不下去?
46:47——存在就有其道理:成功学是初入社会的年轻人的发令枪
55:14——开卷有益?书也得挑着读
65:11——当你遇到交流对象有特定的话语体系,是否会有压迫感?
80:49——带着善意,拓宽自我的境界,接纳不同,建立友好

【本期感受】
时下的流行语有很多:搞钱、变现、爱自己、升值、斜杠……而少被提及的却是:胸怀、境界、接纳、包容。当然不是说这些词与词之间有什么是非对错,但毕竟我们常常处在群体活动中,面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有许多挑战,一方面我们需要实践的体验,另一方面,那些优秀的书籍作品中,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多认识自己,也更多了解人生百态,知道人情冷暖。当阅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它也会成就我们进入更好的生活。

【联络方式】
微博ID:李诺就是Me
即刻ID:This.is李诺
邮箱:men_in_deep@163.com

【收听方式】
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荔枝、QQ音乐、Spotify、苹果播客等音频平台 & 泛用型客户端搜索“太男了”即可订阅、收听、留言互动。

45:你怕什么?你忧虑什么?

战争、瘟疫、地震⋯⋯每一个灾祸的消息传来,都会让人忍不住颤栗担忧,但即便抛开大环境的压力挑战,人也都要面对各自不同的难处。你怕吗?你忧虑吗?

也许你会说:人活一世,谁没有怕过?面对未知的明天,谁没有忧虑过?也或许惧怕与焦虑早已成为生活的一种常态,在我们跟人相处的时候、做事的时候、聊天的时候、独处的时候⋯⋯有意或无意地就流露出来,当特意要聊此话题的时候,反倒说不出那无处不在的担忧害怕是什么,能够说出来的都是当下正在心心念念的人或事。

但我们实在都需要时常地检视下内心在焦虑什么?因何害怕?就像一棵树总有沐浴在阳光下摇曳生姿的时候,也总有被狂风暴雨侵袭狼狈不堪的时候,不停地被风吹、日晒、雨淋当然是不行的,再好的质地也会被持续消耗殆尽。同样地,令人焦虑与惧怕的事都随时会发生,关键是如何化解?如何避免让它成为常态?

你知道吗?有一种办法叫交托⋯⋯

可能你会一时的害怕,但不要一直的害怕;可能你会一时的焦虑,但不要让焦虑成为你生活的常态。

116:在一个效率至上的环境中,读书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上)

【本期嘉宾】
帕比老师(返场)

【引言】
人到一定时候,真的会觉得“书到用时方恨少”吗?也难怪古人早就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但,在信息如此爆炸的时代里,比读书效率高的方式不知有几多,何必要选择一种“低效”的方式:读书呢?大家那么忙,时间那么紧,书那么多,谁知道读哪本有用!

【时间轴】
00:00——读书也有鄙视链?是否该有阶级划分?
06:56——阅读自由,自由阅读
14:52——《木偶奇遇记》启发了对文字的好奇
29:12——带着目的去阅读,有什么问题吗?
45:17——《娱乐至死》告诉我们:人们对长信息的获取能力减弱,转而追求短视频等娱乐性质的信息是一种迷失的表现。
55:39——《围城》中见识到语言的魅力:那种形象、那种辛辣、那种贴切。
67:59——《出梁庄记》:哀痛就是自我,就是历史和传统,就是在面对未来时过去的影子。
75:52——若干年以后,在某个场景下,突然间想起曾经读的那一段话、那样一个对风景的描述、对人的描述、对一个事件的认知,恰好跟当下是吻合的。我把那段话复述出来的时候,那叫闭环。那一刻是读书最大的乐趣。

【本期感受】
阅读不应被划分为阶级,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阅读方式和体验。性别不是问题、年龄不是问题、出身不是问题、背景不是问题,所有的问题都在于你的心。而个人阅读清单以及个人阅读习惯的形成,对阅读的生活更重要。当你习惯阅读,就会发现阅读这件事本身的乐趣,而不只是关注在,读了几本书学到了多少东西。而且,在一个娱乐化的时代里,阅读或者会成为对抗虚无的有力武器!

【联络方式】
微博ID:李诺就是Me
即刻ID:This.is李诺
邮箱:men_in_deep@163.com

【收听方式】
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荔枝、QQ音乐、Spotify、苹果播客等音频平台 & 泛用型客户端搜索“太男了”即可订阅、收听、留言互动。

115:大多数中年男性比想象中孤独

【引言】
“男人嘛,就该独立,就该少说话,多干活,做好自己该做的就行了。”也许整个社会不断向男性灌输的,就是这样的观念,以致于到了一定年龄,男人开始闭嘴,至少开始学习沉默。不该说的话不说,不该说的时候不说,到最后,该说的时候不会说,该说的话不懂说。似乎,这才有个男人样。但做为一个整全、独立的生命体,男人也有自己表达的需求、情绪交流的需求,但苦于缺少交流的经验,逐渐地,患上了“失语症”。

【时间轴】
00:00——中年男人的失语成了常见现象
07:22——就连测试MBTI都不由自主地带起面具
15:11——i人就一定是个闷葫芦?e人就一定是交际狂?
21:14——其实当代中年男人的孤独,不正是上代的教育成果?
38:14——性别不同,情感互动的需求也并不一样
53:12——方法很重要,但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更重要,最重要的是被允许自己有需求

【本期感受】
对于每一个男性来说,能有一个情绪出口,是很稀缺,很宝贵的。毕竟,就连楚门都有一个从小到大陪伴在身边的马龙。而在我们各自身边,谁来扮演这个角色呢?父母?妻子?好友?同事?同学?儿女?又或者是陌生人?究竟在谁面前表达真实的自己不会被取笑?倾述自己的孤独不会被嫌弃?流露自己的软弱不会被鄙视呢?思前想后,答案越来越模糊。

【联络方式】
微博ID:李诺就是Me
即刻ID:This.is李诺
邮箱:men_in_dee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