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三观不同可以进入婚姻吗?

相信遇到任何问题,大家都会有不同的观点看法。但有意思的是,当对一个问题特别设定了正方与反方的时候,不同的观点不仅清楚明确,还更加地旗帜鲜明,并且还大大激发了正反两方都极力表达各自观点的欲望。

这或许说明:当人一开始就给自己设定了某个立场、某个角色,会叫人因此朝着相应立场和角色的方向去思考和表达。如果大家的立场一致,表达的观点大体上也会一致;一旦立场对立了,哪怕双方的观点其实有相同的地方,在表达的时候,语气、态度、用词都可能是对立的。如此说来,好争辩的人也许一开始就将对方置于了自己的对立面,因此对方说什么都不对,自己先否定了对方的观点再说,可说到后来有可能发现——原来自己的观点跟对方差不多,也并无什么新意!

本期节目事先设定唐漫、红雨持正方观点:“三观不同可以进入婚姻”;清心、杨立持反方观点:“三观不同不可以进入婚姻”。不能不说,正反两方都极力做到了坚决捍卫各自的观点,为了维护自家的立场,哪怕跑题、举证错误,哪怕将本该踢给对方的球踢反了方向,大家都能认真地圆回来。

对任何问题一定是自己看到的才正确吗?讨论问题一定要辩个对错输赢吗?如果是你,你会对本期节目的问题做出怎样的回答呢?

132:世界读书日-沿着《长乐路》,找寻“消失的附近”

【引言】
说到纪实文学,会想到什么?对于非虚构类文字,有什么感受?为什么近几年来,越来越多这类的文字,这样的文字究竟要表达什么?只是记述的文字,有什么价值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同来聊一聊《长乐路》这本街景式作品,从广袤的大地聚焦到一条不长不短的街道,看见这里的人,这里的故事。

【时间轴】
00:00——为什么会想读读《长乐路》这本书呢?
10:02——普通人所经历的“普通”事
15:36——外人的视角虽然客观,但也很难更加深入
29:58——当历史中出现了普通的人,这历史也更有温度了
37:31——微观史让我们看见个人选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4:20——成长:有时候是让我们想要回头看看
49:25——体制内外,所求的不过都是“安全感”
57:14——大多数时候,信什么,取决于想要什么
64:07——人心里的空洞,何时能被填满?
71:20——那些留守在家乡的儿童,也是进城大军的一员
76:16——高铁很快,但也挺吵
85:09——声音、气味、触感,都是另生活真实的原因

【本期感受】
结合项飙老师说的“附近的消失”,《长乐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具体的视角,这正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这里都是我们身边的人。但这一个个具体的人,却被“遗忘”在一个声称信息更完善,资讯十分发达,甚至爆棚的时代中。当我们着眼于宏大叙事,不仅丢失了“附近”,更有可能失去生活的本质。与其随着时代洪流激荡,倒不如走进这条路,驻足观看,主动攀谈,以真实的交流和感受,留住每一段时光和记忆。

【联络方式】
微博ID:李诺就是Me
即刻ID:This.is李诺
邮箱:men_in_deep@163.com

【收听方式】
苹果播客、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荔枝、QQ音乐、Spotify、豆瓣、通义听悟等音频平台 & 泛用型客户端搜索“太男了”即可订阅、收听、留言互动。

131:如何面试一份想做却又不满足就职条件的工作?

【引言】
从校园到社会,好像是一个很顺其自然的过渡,但切身经历过的人都知道,这样的角色转换并不简单,除了心态上的落差,也包括经验缺少而出现的窘迫和无力感。尽管这是一条必经之路,但其中的辛酸和孤独往往也会让许多初入社会的人倍感艰难。所以,本期节目仍然邀请到在人力资源方面从业10多年经验的蒋老师,继续就求职、面试、简历、入职等一些看似基础,但也最容易踩坑的问题上,谈谈他的看法和经验。

【时间轴】
00:00——求职者如何应对工作兴趣与能力不匹配的问题
05:40——如何在求职面试中展现学习能力
14:44——你的职业规划形成了你的求职策略
22:48——有什么实用的求职、面试技巧吗?
32:00——成功入职了,之后呢?
37:49——职场是双向选择,企业选择职员,职员甄别企业
48:55——复杂的就业经历、频繁地跳槽,结果是?
67:52——刚刚入职没熟人,遇到问题如何寻求帮助?

【本期感受】
职场某种程度上,更像是我们个人的训练场,在这当中,我们可以得到在其他场景中训练不到的内容。当然,也正如持续运动时的挣扎甚至痛苦一样。我们也要承受在职场中,那些有形无形的“折磨”。尤其是在大家都很卷的当下,往往还没等训练出什么,就已经精疲力竭了。不过,工作并非生活的全部,当我们发现无力掌控局面时,就应该要好好想想,我们真实需要的是什么?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还是他人评价的满足?又或者只是某些物质层面的需要?想清楚这些,就能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工作、生活、关系等。

【联络方式】
微博ID:李诺就是Me
即刻ID:This.is李诺
邮箱:men_in_deep@163.com

【收听方式】
苹果播客、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荔枝、QQ音乐、Spotify、豆瓣、通义听悟等音频平台 & 泛用型客户端搜索“太男了”即可订阅、收听、留言互动。

052:富养女应该“富”什么?

“穷养儿,富养女”作为养儿育女的金科玉律,被人津津乐道,但富养是指什么呢?是在养女儿这件事上一定要真金白银地投资一大笔钱才叫富养吗?是在物质上满足孩子的需要,让孩子没有缺乏吗?

如果是在精神上培养孩子的富足感,那什么样的父母才能给予和帮助孩子拥有这样的富足呢?

身为女儿的母亲们,回顾自己养女儿的经历,分享自己或成功、或失败的经验,对“富养女”这个命题有了新的理解认知。

不知你“富”养过孩子或者被“富”养过吗?

130:资深HR现身说法——求职/就业难点解析

【引言】
“大环境不好”这句处处听到看到的话,是否是你的心声?又或者现实处境真是如此吗?再进一步说,在这样不好的大环境中,有什么具体的困境,群体的困境是什么,个体的困境又是什么?又有什么样的方法可以在一个相对不那么乐观的处境中,可以帮助我们尽可能地改善和应对呢?那就来听听专业人士的看法吧!

【时间轴】
00:00——职业HR眼中,当下的就业形势与挑战
09:41——究竟是岗位/机会锐减,还是人才过剩?
23:36——职业之路需要规划,高学历还要与强能力并行
33:16——面试并不是人到就可以了
42:34——HR说说面试禁忌和注意事项
53:36——优秀面试者的表现是怎样的?
60:50——面试比例及招聘流程解析

【本期感受】
听完蒋老师的分享,一开始会有点老生常谈的感觉,但是一细想,又觉得日光之下,并无新事。所以那些听起来陈旧的理论逻辑,未必就不能跟上现在所谓的潮流。其实,我们看到的只是行业的发展、更新,职业的变化、迭代。就职场而言,这仍然是人与人之间的问题。职场的难题从古至今都存在,甚至相差无几。所以,明确自己想做的,能做的,要做的,这是每一个独立的个体都要深思熟虑的,而明确这些之后,才能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心态,无论是求职前的准备、面试、进入工作,也能有自己更清晰的脉络。

【联络方式】
微博ID:李诺就是Me
即刻ID:This.is李诺
邮箱:men_in_deep@163.com

【收听方式】
苹果播客、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荔枝、QQ音乐、Spotify、豆瓣、通义听悟等音频平台 & 泛用型客户端搜索“太男了”即可订阅、收听、留言互动。

129:世界孤独症日——让我们低头看星星

数据:
全球确诊孤独症患者7600万余
全国确诊孤独症患者1400万余
全国确诊0-14岁孤独症患者200万余

数据仍在增加……

【引言】
今天是第17个[世界孤独症日],“孤独症”又称为“自闭症”,疾病全称为孤独症谱系障碍,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社会交往、交流障碍、行为重复、兴趣狭隘、刻板。在普通人的认识中,很容易认为“自闭症”和“孤独症”是两种不同的病症,其实“孤独”或“自闭”这两个词反映的是人的心理状态。
“孤独”是在心情压抑、孤单或无援的时候出现的空虚、寂寞的感觉。
“自闭”是自我封闭,在家闭门不出,对外界不予理会的状态。

【时间轴】
04:26——与孤独症康复老师面对面
19:27——虽然同是孤独症,但各有各的不同
29:18——孤独症患儿的康复代价
46:27——康复机构的发展,同样存在着压力
59:04——不只是孩子、家长,老师也同样面对极大的挑战
67:00——孤独症最需要的不是康复,而是社会的接纳、包容
83:05——当我们放眼社会时,不只是看到发展进步的可能性,更应该要关注到身边的弱势群体的需要

【本期感受】
当社会在发展,人们所能关注到的事物应该越来越多。尤其是对于特殊群体的关注。而现实是,知道孤独症的人是多了,但对于孤独症家庭的异样眼光也增加了。孤独症患儿、父母和家庭、特殊教育的老师和机构,面对的困境,也是真实存在的。接纳和包容从来都是社会文明的必要元素。只是怜悯的眼光,往往也很容易让人居高临下,除非带着谦卑的心,否则无法真正换位思考,也无法从个体到社会层面给予缺乏者真正实质性的帮助。

【联络方式】
微博ID:李诺就是Me
即刻ID:This.is李诺
邮箱:men_in_deep@163.com

【收听方式】
苹果播客、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荔枝、QQ音乐、Spotify、豆瓣、通义听悟等音频平台 & 泛用型客户端搜索“太男了”即可订阅、收听、留言互动。

051:谁的人生没有套路与被套路?

“套路”一词原指武术运动的招式,后来扩展到用来形容精心策划的一套方案计划,或应对某种情况的处理方式,再到后来演变成带有诙谐、幽默、贬意甚至有欺诈意味的网络用语,使用起来可正可邪,用意可深可浅,可谓是具有多功能用途。

“城市套路深,我要回农村。”套路梗总能叫人在无奈中哑然失笑,或被骗之后达到自我解嘲的效果。

当被问及“你被套路过吗?”大家都不由想到曾经被欺骗的经历,或者被带着某种目的性的诱导。然而并非所有的套路都令人生厌,就有人明知是套路,但就愿意被套,因为相信,因为真诚换真诚;当套路里有满满的诚意,被套路者也心甘情愿地沦陷进去。

如果从中性的角度来看套路,无论好坏都有目的性。但好的套路一定是基于善的目的,即最终的结果是利人利已;而不好的套路则基于恶的目的,最终的结果是损人利已,甚至损人也不利已。不过,套路的标签既然是非正偏邪,那些以真诚善意为目的的套路,就让人觉得不该再冠以套路。

人都希望“少一点套路,多一点真诚。”但人要么在套路中,要么被套路,要么反套路,谁的人生没有试过、尝过套路与被套路?只不过也许没有套路就是最高级的套路。

你说呢?

128:串台-中年男性绕不开的痛?【痛风病友交流现场】

嘉宾:【元味电波】主播(大川、老徐、阿懒)

节目剪辑制作:元味电波

【引言】
痛风不仅是病,而且疼起来真要命!每一次的发作,击倒的不只是人的身体,有时候连意志力也抗不住。老话说:吃一堑,长一智。发作次数多了,能有什么收获呢?今天【太男了】和【元味电波】两档节目,凑齐三位病友和一位非病友,一起聊聊这个当下似乎人尽皆知,但又似乎很迷惑的病:痛风。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时间轴】
01:00——大家都是怎么疼起来的,你怎么知道得痛风了?
14:50——痛风有偏方?我咋不信呢?!
21:57——发作了?忍忍就行了?疼的时候该咋办?
27:04——痛风的痛点之一:你该运动,但又不能过度运动
35:42——忌口重要吗?我们需要的是健康的生活状态
47:17——水土、气候、饮食类别都组成了我们的“亚健康”躯体
64:17——细节(健康饮食、健康作息、健康运动)决定成败
71:54——现代人必得痛风?其实可以提供预防!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本期感受】
整期节目中,不断重复的一个概念:健康生活。的确,我们的工作、生活、学业、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都给我们带来不同程度的压力。所以,我们往往会选择在自己可控范围里(饮食、作息),试图找到安慰,尽可能满足自己,哪怕有些事物明知是不利于身体健康的。但,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变化、环境压力增大,我们身体上的问题会越来越明显,直到有一天爆发,或许已经是我们承受不起的代价。所以说,健康不只是一种结果,更是一种选择,从现在开始,健康起来吧!

图片来自丁香医生(侵删)
信息来自网络,仅供参考,具体病情请寻求专业诊治
信息来自网络仅供参考,具体病情请寻求专业诊治
信息来自网络仅供参考,具体病情请寻求专业诊治
图片来自《成人高尿酸血症与痛风食养指南》(侵删)

【联络方式】
微博ID:李诺就是Me
即刻ID:This.is李诺
邮箱:men_in_deep@163.com

【收听方式】
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荔枝、QQ音乐、Spotify、苹果播客等音频平台 & 泛用型客户端搜索“太男了”即可订阅、收听、留言互动。

127:谁不想要一对嘘寒问暖、无限包容、柔声细语的“电子父母”呢?

【引言】
一时之间,电子父母成了热闹直播,评论区里的年轻人,似乎瞬间回到了儿时,回转到了小孩子的样子,真切地述说着自己的心情,似乎屏幕那边的父母真的在回应自己,也真的成了自己的满足。当然,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因为一些很主观的感受而对父母感到失望,总觉得父母不够称职,没有给自己有好的成长体验。也由于我们对父母的“权威”的不满,导致了儿女们不愿跟父母有更多的沟通交流,因为我们会预设父母的反应和回答,既然会失望,何必再期待?但电子父母就不同了,他们毕竟能满足我们对父母大部分的想象,你说对吧?

【时间轴】
00:00——新潮来袭:电子父母
07:07——没有责备和审判,只有温柔、关怀、接纳和包容的电子父母
11:49——原生家庭的失望,在这里都能得到弥补?
19:51——父母应该是孩子的底气,家应该是避风的港湾
28:52——别人家的孩子只是用来消磨自己家孩子的工具人?
45:25——压力是真实存在的,解压的需要迫在眉睫
56:49——质疑父母-理解父母-成为父母
69:02——放弃助人情节?不!应该是:放弃改人欲望,放低自我层次,学习倾听和沟通

【本期感受】
表面上看,似乎电子父母的出现填补了儿女们成长过程的缺憾,甚至还满足了当下的一些情绪需求。但,这终究是虚幻的,不是真实的。回归到现实中,我们仍然要面对真父母的脸色和压力。有时候真的无关对错,核心的问题往往在于我们是否愿意,或者期待关系的优化。而不是单纯地简化关系,为了不受伤,选择少沟通,甚至不沟通,还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状态。如果有机会,不妨先放下那些偏见和预设,真诚地倾听父母,也真诚地向父母表达。虽然未必马上有好转,但总算是一个好转的机会。

【联络方式】
微博ID:李诺就是Me
即刻ID:This.is李诺
邮箱:men_in_deep@163.com

【收听方式】
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荔枝、QQ音乐、Spotify、苹果播客等音频平台 & 泛用型客户端搜索“太男了”即可订阅、收听、留言互动。

050:别再用习惯性反问句杀死你的亲密关系

“你没长眼睛吗?没看到……?”“你还不快点去……?”“你想不想……?”“你说呢?”“你觉得呢?”“难道你就……?”这些句式是不是很熟悉?在人与人之间,特别是亲密关系中常常出现的反问句,带着生气、质疑、否定、轻蔑、挑衅……等等负面情绪,一经出口,要么把天聊死,要么挑起战火,对关系的杀伤力可谓不小。

但习惯用反问句式沟通的人,可能并不知道自己的沟通模式能产生如此巨大的杀伤力,甚至习惯成自然的人都不知道也意识不到自己是这样的行为模式。就像本期节目的其中一位主播,当回顾过往与丈夫的矛盾冲突,几乎常常伴随着反问句式的沟通,惊觉这习惯对一次次差点走到离婚的边缘功不可没。

用反问句式固然是因为当事人自己已处在负面情绪的当下,或出于对对方的不满、抱怨,本可以正面表达需要就变成没好气、不想好好说话。若留意体会这种模式的表达,即便当事人没有负面情绪,只是习惯性用这种方式,依然会给人有强势、强迫感,带给人心理上的不舒服。通常人在心平气和的时候,会自动减少使用反问句式,不过,习惯却不自知的人除外。

谁都有情绪不佳的时候,也都会有嘴巴比大脑快、压抑的情绪一触即发的时候,但有意识操练减少使用反问句式的沟通,对关系的伤害也会减轻许多。无论什么原因,反问句不会产生有效沟通,对任何关系也都不利。

当然,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反问句式的沟通模式,就要先意识到其危害性,学会觉察情绪、学会控制情绪,还要学会正面、正确地表达情绪。

你会对你的沟通模式经常做下“体检”吗?不要再用这种习惯性的反问句来杀死你的亲密关系啦!

PlayP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