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更年期刊

017:亲爱的,你还好吗?

润到米国的红雨与分开三个月的心爱女儿欣欣终于相见啦。电话那头嗲嗲的声音依然是少女不识愁滋味的阳光快乐。被寄住家庭恩待着,被异域他乡美丽小姐姐恩宠着,被每天喜欢的食物和热情友好的人关爱着,这位适应力极强的14岁小姑娘似乎也找不到不开心的理由。

对了,留言板上还有同在米国的热情小一哥不仅回应我们的节目,听说我们的小姑娘一个人跑去美丽国,立刻就动了善心,毫不犹豫向欣欣抛出友情的橄榄枝。坦白说,我这被冷漠、恶意、谎言所伤透了的大妈的心,瞬间就被这份陌生的善意所融化了!

不敢说我们能看见这世上那么多困苦无助的人,也不敢说已被痛苦哀号的声音击碎了心的我们有什么能力共情他人。在回顾这一年或平稳、或动荡、或不安的日子里,我们能做的仍然是在兵荒马乱中尽力安排妥自己的小日子,努力收起沮丧、挫败与无助,或去远方暂时避开现实的无奈换种活法,或留在当下的困境与哀哭的人同哭……

我们尽力安抚自己,积极面对自己的处境,展开笑颜,向彼此真诚地问候。当跳出自己的狭窄空间,换个角度去看问题,或许能化解自己的忧伤,也理解了他人的苦难。

亲爱的,你还好吗?

016:后疫情时代的焦虑意识

大疫三年,人们从疫情初期爆发的恐慌害怕、手足无措,到如今对病毒已淡定很多,可在不断加强的疫情管控力度下,人们的生活已发生很大变化。

录制这期节目的时候,其中一位主播回家乡奔丧被疫情封控滞留一个多月,如今因当地静默管控还未解封,仍无法返回。亲身经历被封居,也深能体会那些居家隔离超过百天的人们是怎样的心情。虽说人类的悲欢没有什么相通之处,但仍要努力推己及人,尝试看到自己的处境,才能看到别人的处境。

在一个连空气都仿佛充满焦虑的时代,注定谈焦虑是困难的,也是不讨喜的。但一边掩藏逃避,一边躲躲闪闪,我们还是想对自己和他人说:承认焦虑并不可耻,意识到焦虑才有可能放下焦虑!

回想疫情之前人们普遍的对容貌焦虑、对年龄的焦虑……现在看来好像很矫情。尽管育儿的焦虑从不曾停止,但如今也被掩盖在共同的关注经济生活、甚至生存焦虑等更大的方面。当我们从自己个人的焦虑,被不由自主拉到一个更高更全方位角度的时候,不仅感知到了自己的焦虑,也更多看到和感觉到他人的焦虑。

作为普通人处在一个容易焦虑的时代,我们每天都习惯性在关注疫情。每天的生活像开盲盒,不知道明天醒来,打开盲盒后是糟糕呢还是更糟糕。三位妈妈身处不同疫情环境,感觉自是不同。

这个时代的人都需要更多的理解,更多的看见。但是在不能被看见、被理解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是在一种愤愤不平、郁闷、生气、怒骂中走不出来?还是虚幻地以为一切终将过去,生活依然会重新回到正轨?又或者即使环境不会变好,生活回不到从前,还能积极面对,平心静气接受糟糕的现实?你愿意自己是哪一种?

理解自己也理解对方是很难的,却是缓解焦虑的办法之一。也许生活本来就没有什么岁月静好,灾难来了,那就应对,做好自己,也尽量体谅别人的难处,慢慢熬吧。看透生活的本质就是一场熬炼,就不会太为难自己、为难别人,就少一些对立面,保护好自己的心,才能让自己有精力和心力应对当下的局面。

亲爱的,你焦虑吗?

015:谈死亡也能聊得这么嗨,当然不是“怕不怕死”这么简单的问题

死是一个令人忌讳谈论的话题。怕不怕死看起来是简单的封闭式问题,却并不好回答,因为没有面对或亲历死亡的人,谁也不知道究竟会有怎样的感受。

死亡意味着什么?人对待逝者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小时候听过鬼故事的人,会错误地以为死人会变成鬼,鬼又是在夜晚才出现,所以对死亡与黑暗的恐惧害怕会伴随到长大。

长大了遇到坎坷打击,也曾有过极端的念头,但真正付诸行动又怕东怕西,最怕的就是不知道人死了会去哪里?人对未知的东西总会有本能的恐惧感,所以若不明白人活着为啥?死后又去到哪里?当面对死亡时一定都会恐惧害怕。

人若认识生命信仰就很容易解释死亡,也会很清楚人离开这个世界会去到哪里。很多人从不想活着的意义与死亡的去处,却在亲人离世时,想当然地认为逝者已去到天堂;但同时,却又习惯性地做着所谓阴间地府的仪式。如果都不相信人有灵魂,做再多的仪式有何意义呢?难道是做给活人看的吗?如果相信人有灵魂,这么矛盾的做法究竟是希望亲人的灵魂去哪里呢?

人生前未获得的尊重敬意,却能死后得到?意义又在哪里?

人赤条条来、赤条条去,明白了生,就对灵魂的躯壳不那么在意了。故此,捐献遗体恐怕谈不上什么高尚,却只是想明白了而已。

014:妈妈的世界除了你还有谁?

更年期刊播出后,我们惊讶地发现收听这个节目的听众朋友,居然大部分都是年轻人,而且其中有些朋友更是直接表示说:来为自己的妈妈听节目!好感动呀!

一位朋友听了一期节目有感而发说:“从前觉得妈妈的世界很小,好像只有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发现,妈妈离自己越来越远。她好像变笨了,听不懂你的话;她好像变懒了,不再变着花样表达爱意,她的世界中心好像不再是我;她好像多了很多朋友,插花、烘焙、广场舞,样样没落下……”

三位主播妈妈闻此既感动又有感触,话题由“妈妈的世界除了孩子还有谁?”展开。孩子的需要与妈妈的责任曾经构成了一个坚不可摧的世界,这个世界看似妈妈的全部,更是孩子的全部,但无论是妈妈还是孩子,都需要走出这个狭小的世界,透过其它视角去看到彼此心灵与情感的需要,从而更深地了解彼此、产生更多的共鸣与连接。

妈妈的世界不能永远都只有孩子,如果母亲太过投入由自己营造的与孩子构成的小小世界,不仅母亲的视野会越来越窄、极易变成控制型的妈妈,孩子也会成为“妈宝男”“妈宝女”而不肯长大、也不会承担责任。

妈妈要伴随着孩子的成长而成长,要不断经营好自己的世界。妈妈的世界扩展了,孩子的世界才会越来越扩大。即便孩子会渐行渐远,会离开妈妈的视野,但两个都不断成长的世界才会有更多的交集。

013: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为自己的生活负责,其实是训练父母要学会放手

今天的话题从一个视频《妈妈的七次退出》谈起。视频中的专家说:3岁要退出孩子的餐桌;5岁要退出孩子的卧室;6岁要退出孩子的浴室;8岁要退出孩子的私人空间;13岁退出孩子的家务;18岁要退出帮孩子做选择;孩子结婚后,妈妈要退出孩子的家庭。听起来,专家说得很有道理,但妈妈们能做到吗? 

专家说的七次退出在三位妈妈看来,就是放手,放手让孩子做自己该做的事。回忆孩子的成长过程,只有一位妈妈不仅有意识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习惯,而且在细节上也会有意识训练孩子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另两位妈妈只是告诉过孩子应该怎样,或者只是自己做给孩子看(因为当年自己的妈妈也是大包大揽过来的)。按着专家说的在孩子不同年龄段有意识退出的似乎很少,但孩子们似乎也没有长成生活能力低下的人,那么放手孩子到底重不重要呢?

经过讨论妈妈们得出结论:即使没有持续训练孩子养成生活好习惯,但至少要输入给孩子有独立意识。做妈妈的先有意识,或先有好习惯,就会潜移默化进入到孩子的意识里,孩子长大后独立生活的时候,会自然而然想到妈妈当年的做法。

看似训练孩子培养好习惯,其实是训练父母学会放手让孩子为自己的事负责任。比如读书写作业,让孩子明白他们是为自己读书,而不是为父母读;做家务看似为自己做,却是培养孩子意识到自己是家里一份子、要为家庭负责任的意识。

妈妈们认为:放手时间段不一定按专家说的,但有意识放手是必要的。训练思维和意识比训练技能更重要;因为生活是方方面面的,所以培养一个孩子应该是全方面的,意识也是多方位的。

孩子的成长需要家长放手,家长不能把控孩子的人生与未来。

012:吃过生活的苦,才发现人需要回到小孩子、学会格式化

电脑中毒、系统坏了,需要用到格式化的功能。如果生活中也能用这个功能,比如把负面情绪格式化,不留下任何阴影该多好……

妈妈们发现红雨的女儿欣欣情商很高。无论在什么场合,无论什么年龄的人,她都能迅速跟对方熟络起来;青春期的年龄还可以做到发生不开心的事转头就忘,跟妈妈闹了别扭,妈妈还没好,她就已经很快没事了。

用欣欣的话说:生活需要简单点,把它(不好的东西)格式化不就没了!小姑娘为何能做到简单格式化?听欣欣妈怎么说……

孩子天生就有格式化的本领,前一分钟哭闹,后一分钟就喜笑颜开,迅速把前面的事就忘了。

其实格式化可以操练:发生矛盾时,换个角度想问题;转变身份时,重新认识自己、接受现实;过去不开心的事就从记忆的库存里删除;问题暂时处理不了,先保证维护好关系;对每天发生的各种不好的消息、事件,要懂得分辨、清理思绪,不留下苦毒仇恨……

孩子常是大人的老师,我们要回转像小孩子;学习格式化,是净化自己的里面。

011:我终于活成了当年让自己很讨厌的样子……

年轻时都会憧憬未来,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梦想。但看到身边比自己年长的人一些令人讨厌的行为,也会想将来的自己一定不要活成那样。可长大了,进入婚姻成立自己的家庭,在一地鸡毛的日子里,突然有一天就意识到:我怎么就活成了当年最不想活成的样子呢?

对于原生家庭某些不好的习惯、模式,比如婆媳关系不和、比如吵吵闹闹,我们都不想继续沿袭到自己身上。但有了自己的家庭,有人会充分地警戒自己重蹈覆辙,也有人却无奈地发现已将原生家庭的模式搬到了自己的小家庭……

妈妈们的反省很扎心:我们走进婚姻是走进了什么?为何知道什么是好的,就是做不到呢?

讨论的结果让大家眼前一亮:如果把婚姻当成爱情的坟墓,那女孩家走进婚姻岂不就是走进坟墓?坟墓里还能产生什么好的妇人形象来呢!不明白什么是爱,就没办法经营好婚姻;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纯粹的忍耐只会忍出苦毒和麻木,但体会过源头的真爱,才会无条件地流露出带有恩慈的忍耐。

懂得了真爱的妈妈们发现:以前不是在表达情绪,而是发泄情绪。原来正确地表达情绪对建立关系是那么重要!

人生都不可能按着编好的剧本去活,但有了爱就不一样了。

010:当意识到自己双标的时候,格局就改变了……

我们总是想用自己的标准教导孩子、劝说别人,总想将自己的价值观套用在孩子身上,以至在理直气壮的说教中,除了产生更大的矛盾冲突,关系也破坏了。

当想到自己面对孩子或他人的问题可能很双标的时候,就会意识到自己也曾经如此过,为何就不能允许别人也犯同样的错误呢?于是怒气消退、言语变得柔和,敞开的接纳、理解与坦诚的沟通也随之发生。

社会在发展,时代不一样,曾经我们所受的教育跟现在已大不同。在时代的潮流中,我们被裹挟着前进,打着为孩子好的名义,理所当然用跟自己当年不一样的标准来要求孩子,很少去想孩子能否接受、能否做到?

人在双标的时候很难意识到自己对他人跟对自己的要求不同,用高标准要求别人,却不敢把对自己的标准拿到台面上。如果能意识到自己可能在双标,就不会轻易地指责别人,伤害也就不会发生了。

人生中最应该值得珍视的就是关系,关系都没有了,再好的标准还有意义吗?

009:我们了解孩子吗?

这期节目是在红雨的女儿欣欣去米国读书前录制的。14岁的小姑娘活泼开朗大方、勇敢独立,被邀在麦前侃侃而谈,丝毫不逊色三位妈妈。有青春美少女的参与,为节目增添了不少亮色。

我们了解孩子吗?似乎了解的,因为参与过孩子的成长过程,知道孩子的喜好、习惯和对某些人事物的看法,但很多流于表面的互动下,我们是否明白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呢?我们是否尝试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呢?

说起早恋问题,妈妈们有的是在孩子出现苗头才开始说教;有的早早就借机给孩子做足心理预设,教会孩子懂得界限与分寸;有的是在孩子出现困扰求助时,引导孩子怎么做……对于孩子的功课,有的妈放羊,任孩子“野蛮”生长;有的妈盯死孩子的功课目标,不给她喘息机会;有的妈有目标也有界限。

聊到最后才发现,妈妈们总以为是在与孩子斗智斗勇,哪知是孩子面对这么多座大山,不得不选择与父母大人英勇周旋。

家长了解孩子的前提是:让孩子先了解家长!

008:我们怎么看待抑郁症?

抑郁症在今天已是非常普遍的病,我们都可能会认识身边的几个抑郁症患者,或者陪伴过其中的病患走过一段日子,甚至我们自己也可能亲身经历过抑郁的低谷,有过绝望轻生的念头……

人和人不一样,抑郁症跟抑郁症也会不同。轻度的抑郁症患者,他人的关怀与陪伴或自己的积极调整、适当的求助就可能度过,但重度的抑郁症患者,是需要药物治疗才可能解决的。无论对待哪一种抑郁症患者,甚或对待任何一个有需要的人,爱都是硬道理!无条件的接纳、理解,给予安全感,是每个人都需要的;将抑郁症患者当作一个正常人对待,才可能建立正常的平等互助关系。

我们关爱自己、关注自己的心理变化,除了积极预防心理健康问题,更是关注自己的内心是否幽暗阴冷、是否潜藏着恶意毒害,以便及时勒住自己的舌头,以免带给别人致命的伤害。

网暴也是病,而且是很恶毒的病,更是很多人得了还不自知的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