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太男了

212:一个普通人怎么才算支棱起来?

从“配得感”“内耗”聊到“主体性”“自洽”,层层剥开“支棱”背后的真实含义。我们是否总在迎合外界的期待?是否把“成功”等同于“支棱”?当社会评价与自我认知不断拉扯,普通人该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从容与坚定?或许答案不在远方,而在认清自己是谁、接纳自己所在的位置,并活出属于自己的生命力。

【时间轴】
00:48——“配得感”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总觉得自己“不配”?
03:27——支棱起来 ≠ 张扬跋扈,而是一种内在的自洽与从容
07:42——天平的两端:自我认知 vs 外界评价,你在哪一边?
16:21——当“麻药劲儿”过了,我们才真正面对生活的重量
20:34——要不要支棱起来?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28:07——AI能否看透一个人是否“自洽”?我们敢被分析吗?
39:02——“质量意识”:别人眼中的你,和你眼中的自己
49:47——社会原谅成功者的瑕疵,但普通人呢?
57:11——一意孤行 vs 坚韧不拔,区别在哪?
68:43——生命力,才是支棱的终极表现

【本期感悟】
“支棱”不是一种人设,也不是一种标准化的成功。它更像是每个人在面对生活、他人与自我时,所展现出的生命状态——是否自洽、是否从容、是否清楚自己是谁、是否敢于活出自己。我们不必成为别人眼中的“标杆”,但可以在自己的土壤里,长成属于自己的样子。无论是草是树是花,只要还在生长,就已是“支棱”的模样。

【联络方式】
微博ID:李诺就是Me
即刻ID:This.is李诺
邮箱:men_in_deep@163.com

【节目收听方式】
苹果播客、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荔枝、QQ音乐、Spotify、豆瓣、通义听悟、新浪微博等音频平台 & 泛用型客户端搜索“太男了”即可订阅、收听、留言互动。

211:自创野生减脂法,一年减掉80斤!

左图(过去)230斤,右图(现在)150斤

前情回顾《160:减肥方法千千万,底层逻辑最关键!》

【本期简介】
朋友包子一年前分享了他的“野生减脂法”,一年后他再度回归,带来了惊人的成果:从230多斤减至150多斤,整整甩掉80斤体重。这一期,他不仅填上了之前一期节目留下的“运动是否必要”、“断碳是否可行”等坑,还分享了他在减肥过程中经历的脱发危机、心态转变与生活重构。减肥真的那么难吗?包子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不难,难的是开始,难的是放下心里的包袱。当我们总在寻找“一劳永逸”的方法时,也许真正需要的是回归生活本身,找回对自我的掌控感。

【时间轴】
00:00——减肥2.0时代开启,包子回归分享一年成果
04:19——一年减掉80斤,从230多斤到150多斤的震撼蜕变
13:02——碳水不能断!医生警告与三个月调理恢复经历
22:11——运动不是必须,瘦下来再跑反而让皮肤更紧实
35:42——减肥带来的不仅是体型变化,更是心理的“逆生长”
49:47——不要被“平台期”和“欺骗餐”带偏,耐心是关键
61:10——跑步不需要装备先行,主体是你自己
70:43——放掉心里的包袱,比减掉身上的肉更重要

【本期感悟】
减肥,看似是体重数字的变化,实则是一场与自我对话的旅程。当我们被各种“速成法”“黑科技”包围时,包子的经历提醒我们:最有效的方法往往最简单,也最容易被忽略。减肥不是与身体为敌,而是学会与之和解;不是追求别人的眼光,而是找回自己的节奏。也许,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变得更瘦,而是变得更像自己——那个敢于开始、敢于坚持、敢于在平凡生活中活出“活人感”的自己。如果你也在减肥的路上徘徊,不妨问问自己:我想要的,究竟是别人眼中的“好身材”,还是自己心中的“好生活”?

【联络方式】
微博ID:李诺就是Me
即刻ID:This.is李诺
邮箱:men_in_deep@163.com

【节目收听方式】
苹果播客、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荔枝、QQ音乐、Spotify、豆瓣、通义听悟、新浪微博等音频平台 & 泛用型客户端搜索“太男了”即可订阅、收听、留言互动。

210:当“如何呢?又能怎”成为一代人的心声,我们该如何自处

当歌手在舞台上唱出“如何呢?又能怎”,几句歌词引发全网共鸣。这六个字,像一句无声的呐喊,也像一面镜子,照出许多人的内心状态。我们不禁想问:这个时代,是不是正在酝酿一种新的“口号”?它不激励人奋进,也不鼓励人牺牲,而是轻轻一句——“如何呢?又能怎”。这背后,是无力还是觉醒?是消极躺平,还是另一种积极的自我确认?本期节目我们从“劳动号子”聊到“主体意识”,从“集体叙事”走到“个体表达”,试图理解:当越来越多人选择说“又如何呢?又能怎样”,我们面对的不只是一句流行语,而可能是一场静悄悄的精神转向。

【时间轴】
00:00——“如何呢?又能怎”像不像这个时代的“劳动号子”?
09:53——名字里的时代密码:从“建军”“建国”到“我的青春我做主”
18:46——被动反击,还是主体觉醒?我们为何喊出这句话?
27:42——当有人说“你说话有爹味”,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33:35——主体意识太强,会不会成为另一种自私?
41:56——人无法真正“自存”,依存性决定了我们的谦卑
47:52——如果打仗,你是上战场,还是“正常生活”?
57:54——“都是你的问题”——当主体意识失去边界
66:15——我们是否正在经历一场“精神危机”?
73:48——“为自己负责”听起来很自由,但代价是什么?

【本期感悟】
“如何呢?又能怎”,像一句温柔的抵抗,也像一次疲惫后的喘息。它不激烈,却坚定;不嘶吼,却清晰。我们不再轻易被宏大叙事捆绑,却也可能在个体的迷宫中迷失方向。或许,真正的觉醒不在于对抗全世界,而在于看清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不膨胀、不退缩、不逃避。我们依然渴望被理解,但也学会了不强求认同;我们依然想要好好生活,只是不再活成别人眼中的“应该”。在这个人人都是自媒体、却也可能沦为自我孤岛的时代,“如何呢?又能怎”不是终点,而是起点:一个重新认识自己、安放自己,并在依存中学会独立的开始。

【联络方式】
微博ID:李诺就是Me
即刻ID:This.is李诺
邮箱:men_in_deep@163.com

【节目收听方式】
苹果播客、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荔枝、QQ音乐、Spotify、豆瓣、通义听悟、新浪微博等音频平台 & 泛用型客户端搜索“太男了”即可订阅、收听、留言互动。

209:从预制菜到预制人,我们还有多少“人样”?

当“预制菜”成为热议话题,三个男人决定聊一聊他们眼中的“预制”现象。没想到,聊着聊着,话题从餐桌飘向了职场、教育、甚至人生——我们是否也成了“预制人”?是被标准答案训练出来的“合格品”,还是仍保有鲜活可能的“半成品”?当生活被效率、规则、KPI切割,我们还能不能找回那份“眼里有活”的灵气?这期节目,我们从酸菜鱼聊到职业素养,从高考作文聊到AI查作业,试图在“预制时代”里,找回一点“人”的味道。

【时间轴】
01:32——“半成品”算不算预制菜?杀鱼切排骨算不算服务升级?
07:29——“预制菜”之后,有没有“预制人”?
16:46——土豆能丝能片能炖牛腩,人能不能有多重可能?
24:44——每个人都有自己的N次,只是大多数被“标准答案”掩盖
29:55——高考作文模板 vs 创意冒险:我们被训练成“不敢冒险的人”
36:23——“幸好你没继续上学”:李诺的另类成长路径
40:07——“我不会”后面,还有没有“我可以学”?
50:51——中央厨房是为了稳定,但也失去了个性
57:14——“我要这个药,我是专家”:现代沟通为什么这么难?
61:30——被预制了还骄傲?我们是不是被卖了还数钱?
67:16——钱,是不是现代人的“标准答案”?
74:20——“预制人”的本质是麻木,但我们还能醒过来

【本期感悟】
我们吐槽预制菜,却很少反思自己是不是也成了“预制人”——被教育系统、职场规则、社会期待一步步加工成“标准品”。但人毕竟不是食材,切片之后还能重生,被规训之后还能觉醒。这期节目没有答案,只有提问:在效率至上的时代,我们是否还记得“眼里有活”的灵动?是否还相信“我可以学”的勇气?是否还敢在轨道之外,为自己开辟一片旷野?也许,“预制”不可避免,但“人”的变量,永远存在。

【联络方式】
微博ID:李诺就是Me
即刻ID:This.is李诺
邮箱:men_in_deep@163.com

【节目收听方式】
苹果播客、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荔枝、QQ音乐、Spotify、豆瓣、通义听悟、新浪微博等音频平台 & 泛用型客户端搜索“太男了”即可订阅、收听、留言互动。

208:找呀找呀找朋友,谁是我的真朋友?

“朋友”这个词听起来简单,但每个人心里的定义却天差地别。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发小,是职场中并肩作战的同事,还是那个半夜一个电话就能喊出来的“酒肉朋友”?我们习惯用“朋友”统称那些不算陌生的人,却又在心底默默为他们划分亲疏等级。当我们开始用“闺蜜”“兄弟”“哥们儿”来区分“朋友”时,我们到底在区分什么?当我们渴望一个能倾听、能共鸣、甚至能“挡刀”的知己,现实中却常常发现:真正的理解,比我们想象的更难。

【时间轴】
02:07——从VIP到SVIP:人际关系的“会员等级”现象
12:07——听众来信:男友没有男性朋友,女友成了情绪“接盘侠”
20:32——夫妻之间,倾诉是否应有“度”?
30:11——如何与父母聊天?听懂比说话更重要
39:04——为什么现代人更难交到“知心朋友”?
45:48——倾听的艺术:不评判,只接纳
56:56——那些从不倾诉的人,是真的强大吗?
64:04——孤独的灵魂:喜剧演员、修仙者与城市隐士
69:08——分享欲的背后,是人类永恒的“被接纳”渴望
76:09——社会化 vs 个体化:我们是否真的需要朋友?

【本期感悟】
当具体的人,在具体的生活中,面对具体的关系时,朋友,就不再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了。我们可以轻易地把一个人称为“朋友”,却又很难真正定义谁才是“真正的朋友”。在这个充斥着表面关系的时代,我们渴望深度联结,却又害怕受伤;我们期待被人理解,却常常不愿先敞开自己。真正的朋友,或许不是那个能为你“挡刀”的人,而是那个愿意听你说废话、在你情绪决堤时轻轻接住你的人。我们不一定需要很多朋友,但至少需要一个能让你说一句“你懂我”的人。无论是真人还是AI,无论是线下相聚还是云端共鸣,愿我们都能在关系中,找到那份被接纳的踏实与温暖。

【联络方式】
微博ID:李诺就是Me
即刻ID:This.is李诺
邮箱:men_in_deep@163.com

【节目收听方式】
苹果播客、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荔枝、QQ音乐、Spotify、豆瓣、通义听悟、新浪微博等音频平台 & 泛用型客户端搜索“太男了”即可订阅、收听、留言互动。

207:当龙袍硬穿在你身上:是躺平摆烂,还是逆天改命?一场穿越千年的灵魂拷问

北宋末年,金人攻破汴京,徽钦二帝被掳。一个名叫张邦昌的文臣,被推上皇位,做了33天“伪帝”,却在历史上留下千古骂名。他是叛徒?是懦夫?还是一个在绝境中试图保全百姓的悲剧人物?而身处当代的我们,在现实中是否也常陷入类似的“被迫选择”:是坚守原则,还是委曲求全?是顾全大局,还是保全自我?

【时间轴】
02:20——“我们里面都有一个张邦昌”:被迫、纠结与道德困境
12:35——岳飞、秦桧、赵构:换个视角看“忠臣”与“叛徒”
24:00——“电车难题”现实版:你是选择压一个人,还是五个人?
28:07——历史的重量:一群人的生命 vs 一个人的名声
33:42——如果他“努力当皇帝”,历史会改写吗?
39:48——“重生文学”与“末日想象”:如果我们穿越回古代能做什么?
45:12——从历史回到现实:我们如何在角色中成长?
52:21——“父亲”的角色:从摆烂到承担,是一种蜕变
60:54——职场中的“张邦昌时刻”:临危受命,你是躺平还是扛起?
68:43——我们是否也常以“我就是这样的人”为借口逃避责任?
75:26——历史的启示:尽力而为,哪怕失败,也好过无所作为

【本期感悟】
历史是一面镜子,照见的不仅是过去,更是现在的我们。张邦昌的“33天皇帝”,与其说是一段史实,不如是一种隐喻:我们每个人都曾在某些时刻被推到一个不愿承担的位置上,被迫做出选择。
是选择以死明志,还是委曲求全?是坚守原则,还是顾全大局?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值得我们反复思考。
也许真正的成熟,不是逃避选择,而是在选择之后依然能面对自己、理解他人、承担结果。历史从不审判选择,它只记录人性。
而我们能做的,是在每一个“张邦昌时刻”来临之前,先读懂自己。

【联络方式】
微博ID:李诺就是Me
即刻ID:This.is李诺
邮箱:men_in_deep@163.com

【节目收听方式】
苹果播客、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荔枝、QQ音乐、Spotify、豆瓣、通义听悟、新浪微博等音频平台 & 泛用型客户端搜索“太男了”即可订阅、收听、留言互动。

206:少一点定义,可能就多一点意义!

当我们习惯了用标签快速定义一个人:MBTI、星座、职业、身份……这些“定语”让沟通变得高效,却也让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变得越来越扁平。当算法和科技试图让我们相信“沟通更便利了”,我们是否却在失去真正看见对方的能力?本期节目,李诺、张凡和刘辉从自身经历出发,聊标签背后的偏见,谈城乡之间的认知鸿沟,也思考科技是否真的让我们更靠近彼此。我们渴望的,或许不是更多定义,而是更多意义。

【时间轴】
01:41——“定语”是什么?我们为何依赖标签?
07:01——人与人之间,是否存在真正的“全面了解”?
14:08——科技是否真的让我们沟通更好了?
22:10——一个城里老师去农村讲课,为什么被反感?
31:00——相亲如面试:我们是否也在被“面式沟通”?
41:13——“小镇做题家”一词的演变:从自谦到标签
50:34——回村三天,回地球三天:我们是否总在别处寻找治愈?
60:12——沟通中的“责任”:我们是否愿意真正倾听?
69:18——从前车马慢,现在即时通讯快,但我们的话却变少了

【本期感悟】
我们生活在一个习惯于用标签识人的时代,MBTI、星座、职业、出身……这些“定语”让世界变得似乎更高效,却也让我们越来越难以真正“看见”一个人。当我们谈论“单亲家庭”“小镇做题家”“P人”时,我们是在理解对方,还是在关闭理解的可能?沟通的本质,或许不在于我们说了多少定义,而在于我们是否愿意放下标签,靠近那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人。科技可以翻译语言,但无法翻译真心;算法可以推荐内容,但不能代替倾听。也许,真正的沟通,从来都不需要那么多定语。

【联络方式】
微博ID:李诺就是Me
即刻ID:This.is李诺
邮箱:men_in_deep@163.com

【节目收听方式】
苹果播客、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荔枝、QQ音乐、Spotify、豆瓣、通义听悟、新浪微博等音频平台 & 泛用型客户端搜索“太男了”即可订阅、收听、留言互动。

205:好好说话,就那么难吗?

互联网时代,人人都在说话,却未必人人都在“对话”。当我们用同一套语言系统打字、发音,却发现彼此越来越难听懂对方——是语境错位?是信息茧房?是懒得解释?还是我们早已习惯了“不好好说话”?自诩现代文明掌握者的我们,为什么还会出现“鸡同鸭讲”的现象。也可以试图追问:当我们追求效率、隐藏真实、拒绝解释,我们是不是也在拒绝真正意义上的“相遇”?或许,沟通的本质不在于说完,而在于听懂;不在于结束,而在于继续。

【时间轴】
01:15——电影解说到底有没有必要?我们真的“看懂”电影了吗?
04:05——网络聊天中的沟通困境:我们是否越来越不会“好好说话”?
13:38——沟通成本:我们是否越来越不愿意花时间解释?
23:54——“抓马游戏”与聪明人陷阱:我们是否在通过语言划分圈层?
28:07——“读大冰的书就是没品位?”——偏见是如何被轻易塑造的?
35:31——畅销书≠好书,热门播客≠好内容:我们如何跳出数据陷阱?
43:49——为什么我们有时宁愿不说破?礼仪、面子与沟通底线
56:51——沟通的本质:是听懂,还是被听懂?
01:04:20——写说明书、拍视频、画图示:我们真的在降低沟通成本吗?
01:07:32——话不投机半句多,酒逢知己千杯少:沟通是为了继续,还是结束?

【本期感悟】
我们每天都在说话,却未必每天都在沟通。当语言成为效率的工具、身份的标签、圈层的壁垒,我们是否也在失去真正听懂与被听懂的能力?沟通不是语言的游戏,而是心灵的相遇。它需要时间、耐心,甚至勇气——去解释、去提问、去承认“我不懂”。也许,“好好说话”不是四个字的总结,而是一种选择的开始:选择不轻易判断,不轻易放弃,不轻易相信“所有人都应该懂”。无论是与父母、与朋友、与陌生人,还是与自己——真正的沟通,从来不是为了结束对话,而是为了让它继续。

【联络方式】
微博ID:李诺就是Me
即刻ID:This.is李诺
邮箱:men_in_deep@163.com

【节目收听方式】
苹果播客、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荔枝、QQ音乐、Spotify、豆瓣、通义听悟、新浪微博等音频平台 & 泛用型客户端搜索“太男了”即可订阅、收听、留言互动。

204:卷出来的松弛,不要也罢!

当松弛感成为新赛道,新时代的人们该何去何从?“人字拖是松弛标配?可连发呆都要比赛的时代,谁敢真躺平!从赛里木湖到埃及金字塔,现代人用精修图证明‘我在休息’的悖论,本质是自我较劲的升级版。当商家把‘无所事事’标价出售,当苏轼的豁达被解构成朋友圈文案,我们尝试拿掉‘卷松弛’的面具:真正的松弛,或许始于停止向世界证明你有多松弛。”

【时间轴】
02:18——从楼梯间抽烟到打飞滴喂鸽子的松弛阈值膨胀,我们只会越来越跟自己较劲儿!
07:13——地铁刷旅游网站是当代人的精神麻药?
12:09——看电影必须写影评?休假必出九宫格才算“没白过”
19:28——天幕桌椅烧烤架——装备竞赛如何吞噬自然感
25:54——被贬岭南吃荔枝的诗人,如何成小红书松弛偶像?
31:54——发呆大赛冠军是当代最卷“躺平”证书
39:02——江边刷手机比家里刷贵三倍,但“氛围感值了”
49:25——汽车后排装屏幕冰箱——把“松弛感”塞进钢铁牢笼
55:12——试图表现松弛时,你已离它最远
62:19——真正的松弛始于对“是否显松弛”的漠不关心

【本期感悟】
当晒书房摆拍取代了真实阅读,当露营装备鄙视链碾压了草地打滚的快乐,“松弛感”早已异化成新型KPI。当我们越想放松,就越紧绷,我们越是表演举重若轻,越暴露灵魂的如履薄冰。或许苏轼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从未想过被赞豁达,广东阿伯的人字拖也无需证明慵懒——需要证明的松弛,本身已是拧紧的发条。放过赛里木湖的定位,忘掉朋友圈的点赞,真正的安息或许在承认:那个为拍日出熬通宵、修图三小时却骂自己“不够松弛”的你,本就值得一场毫无愧疚的深眠。

【联络方式】
微博ID:李诺就是Me
即刻ID:This.is李诺
邮箱:men_in_deep@163.com

【节目收听方式】
苹果播客、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荔枝、QQ音乐、Spotify、豆瓣、通义听悟、新浪微博等音频平台 & 泛用型客户端搜索“太男了”即可订阅、收听、留言互动。

203:祛魅存真?慕强不过是自我崇拜的外衣!

张凡坚持认为“祛魅”是理性思考的觉醒,李诺却质疑过度祛魅会让人成为冷漠的旁观者。当偶像塌房、学历贬值、婚姻幻灭成为常态,我们高喊的“祛魅”究竟是清醒的独立,还是另一种自我标榜?当社会鼓励我们撕掉所有滤镜时,是否也撕碎了热情与信任的能力?本期撕开“祛魅”的包装:如果成长的代价是看破一切,我们最终会走向理性,还是沦为虚无?

【时间轴】
00:32——塌房针对他人,祛魅指向自我
06:10——祛魅个体 vs 祛魅整个群体
12:56——基于人类慕强的本能,才导致我们不得不祛魅
25:26——公共人物的完美滤镜:我们为何总被欺骗?
32:01——健康祛魅的边界:理性思考 vs 过度怀疑
39:25——祛魅者是否在不断为自己造神,最终将自己捧上神坛!
49:19——魅与不魅,是一场没有终点的循环
59:05 三方共识:冷漠才是祛魅的最大陷阱

【本期感悟】
祛魅像剥洋葱,撕掉一层滤镜又见新幻觉。当我们在塌房现场高喊“看清了”,可能只是把崇拜从名人移向“清醒人设”的自己;当我们嘲讽婚姻制度时,或许在掩盖经营关系的无能。真正的理性不是看破红尘的冷漠,而是明白偶像会跌倒、学历会贬值、爱情会变质后,依然愿为值得的人、事、物而热烈投入。撕掉滤镜不是为了证明世界丑陋,而是练习在复杂真相中,用更坚韧的方式相信——信值得信之人,爱具体而非完美之物。祛魅的终点不该是虚无的荒漠,而是穿越幻象后,找到能锚定人生的真实土壤。

【联络方式】
微博ID:李诺就是Me
即刻ID:This.is李诺
邮箱:men_in_deep@163.com

【节目收听方式】
苹果播客、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荔枝、QQ音乐、Spotify、豆瓣、通义听悟、新浪微博等音频平台 & 泛用型客户端搜索“太男了”即可订阅、收听、留言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