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 不只是音乐:为什么说演唱会是都市青年的“精神充电站”?

本期简介

当孙燕姿、周杰伦的门票“开票即秒空”,当看一场演唱会需要跨城、规划、甚至在二级市场“想办法”,这股席卷全国的“演唱会热”背后,究竟是什么在驱动着我们?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乐队经纪人大树和资深演唱会观众江雪,与主播们一同深入探讨“去现场”的魔力。从90年代崔健演唱会上点燃的报纸和打火机,到如今华晨宇演唱会上精密的舞美与粉丝应援;从一票难求的头部艺人体育场盛宴,到百人规模的 Live House 近距离狂欢,我们试图理解不同代际、不同圈层的乐迷们在追寻怎样的体验。

是现场独有的“能量交互”与“氛围感”?是寻找同好的“共同体幻觉”?还是在数字时代对稀缺的“现场感”的本能渴求?我们聊了聊演唱会的“性价比”、不同场馆的观看体验差异、粉丝的“情绪价值”消费,以及“票根经济”如何与城市文旅深度绑定。

无论你是从未抢到过票的“局外人”,还是辗转于各个巡演现场的“达人”,这期节目都将带你重新审视——在耳机里的录音室版本之外,那场花费我们时间、金钱与热情的现场演出,究竟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

本期发声

  • 喵叔: 一位演唱会“局外人”,对当下的抢票狂热一脸懵圈,但他人生中接触的第一款理财产品,是一张93年能换回一辆四驱车的崔健门票 。
  • 靳乔: 喵叔的“演唱会小白”同盟军 ,站在狂热的场外,手持望远镜,试图从科学角度理解:为什么一群人挤在一起听歌,能嗨到仿佛灵魂出窍?
  • 大澍: 一位能算出Live House盈亏平衡点,也懂摇滚现场为何“上头”的乐队经纪人 。她负责将粉丝的“为爱发电”翻译成行业内的成本、收益与市场逻辑,是本次讨论的“后台通行证”。
  • 江雪: 一位把看演唱会发展成人生“人设”的骨灰级乐迷 ,能闭着眼说出华晨宇不同巡演的舞美差别 。她负责为“花钱买快乐”这件事提供最鲜活、最真挚也最不容置疑的证言,是“情绪价值”的首席代言人。

时间戳导航 & 高能片段

[01:24] 演唱会真实现状:头部艺人门票为何永远“一票难求”?

「孙燕姿的演唱会,基本上开票之后就秒空了,还有周杰伦的演唱会,那就更别想了。」

→ 市场真相:揭秘头部艺人演唱会门票的稀缺性,为何多数人只能求助二级市场?

[03:20] 第一次接触演唱会:一张被卖掉换了四驱车的崔健门票

「93年50块钱的一张票…我们俩就把这个票,好像是二十多块钱给卖了…买了辆四驱车。」

→ 时代眼泪:一张90年代的摇滚门票,在孩子眼中不如一辆玩具车,背后是时代价值观的变迁。

[06:46] 90年代的演唱会现场:比现在更疯狂?

「那个时候也没有荧光棒…说拿打火机…真的会会会有人真的就点着那个报纸或者什么的。」

→ 复古狂潮:回到那个没有手机、只有打火机和报纸的年代,感受最纯粹、甚至有些危险的音乐热情。

[10:46] 现场的魔力(一):氛围感与歌手的真实状态

「你要的是那种氛围…你能看到他的情绪起伏,你能看到他一直在现场的蹦蹦跳跳。」

→ 体验派 vs 录音室派:为什么有人宁愿买看台票,也要亲临现场?Live 版本与录音室版本的天壤之别。

[13:43] 国产演唱会进化史:从“看不上”到“世界水平”

「可能当年确实国内的这个演出市场的水平和你看的那些全球级的巨星,他就是有好几十年的差距…但我觉得可能今天的中国的娱乐制造工业的话,应该在这一块儿的话,可能应该已经到世界水平。」

→ 工业升级:中国演唱会的舞台效果、舞美设计,真的已经追上国际水准了吗?

[15:57] 现场的魔力(二):观众与表演者的“能量交互”

「彼此观众和表演者的,以及表演者和反向给的观众的这种能量的交互…包括跟周围观众的这种能量交互都是比较神奇的。」

→ 玄学时刻:为何同一首歌,录音室版无感,现场版却能让人“差点流泪”?揭秘现场的“化学反应”。

[20:37] 我们到底在听什么?不同代际的演唱会需求

「70后、80后,他们听在这歌里面听的都是青春的回忆。但是我觉得00后他们在听这个演唱会的时候,现在都是这种体验和互动,还有社交是对他们来说是最重要的。」

→ 代际差异:从追忆青春到社交互动,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在演唱会中寻找着截然不同的东西。

[22:00] Live House 新玩法:台下观众也是表演者

「底下的观众他也在表演…两个观众扛着另外一个观众给他递到台前,然后去和主唱或者台上演员做互动。」

→ 沉浸式互动:当“打call”、“起飞”成为现场文化,台上台下如何共同营造一个“音乐场”?

[25:10] 看一场演唱会,到底要花多少钱?

「最大的花销肯定是在于这门票路费…如果说是那种体育场的话,我永远会选看台票。」

→ 粉丝经济学:资深歌迷江雪分享看华晨宇演唱会的真实花费,从门票、路费到住宿,性价比如何考量?

[30:10] 成为大屏上的“幸运儿”:精心打扮只为偶像一瞥

「就会有很多人就会打扮的非常的就跟cosplay一样…也许有这个机会就可以让自己的偶像看到自己的这一面。」

→ 仪式感与自我释放:演唱会为何成为一个可以穿上“奇装异服”,尽情释放自我的场合?

[32:16] “情绪价值”的性价比:花几千块钱买快乐,值吗?

「我总觉得演唱会这种可能我自己喜欢的一个歌手,我爱人或者是我小孩儿并不喜欢…花这么大的一个价钱。」

→ 理性与感性之辩:演唱会提供的情绪价值,能否与旅行、聚会等其他娱乐方式相提并论?

[36:10] 演唱会后遗症:“戒断期”的巨大空虚感

「肯定是会有戒断期的…你要是把演唱会的阶段和假期的阶段合二为一的时候,那种空虚感真是这是必然的。」

→ 多巴胺的代价:狂欢之后是无尽的失落?探讨“上瘾”与“共同体幻觉”背后的心理机制。

[43:57] 科技能取代现场吗?从演唱会电影到VR眼镜

「我在拉斯维加斯的那个大球那儿看了一个youtube的演唱会…他其实就是一个录播,但是他给了我现场同样的感受。」

→ 未来的现场:当科技能够模拟出360度的感官刺激,我们还需要“亲临现场”吗?

[47:46] 行业揭秘:什么样的艺人算“头部”?

「用他在哪个演唱会开哪个场馆开过演唱会,来定位他的这个咖位的级别。」

→ 咖位认证:从 Live House 到鸟巢,场馆规模如何定义一个歌手的市场影响力?

[50:49] Live House 的生存之道:小场馆如何吸引观众?

「Live house它有一个天然的空间上的优势,就是它小,它舞台距离近…人人都是内场。」

→ 小而美:为何主流艺人也开始回归 Live House?近距离接触的独特魅力。

[55:55] 演唱会热潮背后:短视频是最大推手?

「人人都是自媒体,是不是我们就好像被动的刷到了这么一些内容,就是ugc变多了。」

→ 传播的力量:当手机像素越来越高,短视频平台让演唱会片段病毒式传播,如何改变了整个市场生态?

[01:07:38] “演唱会经济”:一场演出如何带火一座城?

「地方的扶持…给你一些场馆上的减免,或者是你来了这儿,然后我可 以给你当地一些景区半价门票。」

→ 文旅联动:从“票根经济”到城市扶持,演唱会如何成为拉动地方旅游和消费的新引擎?

提及的资源

  • 提及艺人: 孙燕姿、周杰伦、华晨宇、崔健、陶喆、窦唯、罗大佑、迈克·杰克逊、麦当娜、五月天、李克勤、凤凰传奇、超级斩 (Super斬)、岳云鹏、小沈阳、刀郎、老狼、后弦、陈小春、韩庚、于文文、苏醒、陈慧娴
  • 提及场所/活动: 鸟巢、首都体育馆、北京体育馆、五棵松、Live House、草莓音乐节、糖果三层、北京展览馆、将进酒、武汉“跳东湖”
  • 相关概念: 二级市场、四面台/三面台、粉丝应援物 (无料)、票根经济、共同体幻觉、死墙/Mosh Pit

听众行动指南

  1. 回顾你的“第一次”:你第一次看演唱会是谁的?是怎样的体验?它改变了你对音乐的看法吗?
  2. 算一笔“情绪账”:你愿意为哪位歌手的演唱会支付最高的溢价?你认为这笔“情绪价值”的投资回报率如何?
  3. 探索本地 Live Scene:除了大型体育场,不妨关注一下你所在城市的 Live House,那里可能有你意想不到的宝藏乐队和音乐体验。
  4. 分享你的故事:在评论区分享一次最让你难忘的演唱会经历,无论是感动、疯狂还是遗憾,我们都想听。

互动方式

  • 微博: @喵叔别狐说
  • 小红书: 播客制作人喵叔
  • 欢迎在小宇宙、Apple Podcasts等平台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与我们深入交流。

订阅渠道

小宇宙 | Apple Podcasts | Spotify | 喜马拉雅 | 网易云音乐 | 豆瓣播客 | 荔枝FM | YouTube | KKBox

制作团队声明

本期节目内容仅代表主播及嘉宾个人观点与经历分享,不构成任何消费建议。演唱会市场情况复杂,请听众结合自身情况理性消费,注意辨别票务信息,谨防诈骗。愿每一次奔赴现场,都是因为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