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红老头”的“局”与“劫”

本期核心议题

一件刷新网络认知下限的社会事件——“南京红老头案”,将我们卷入了一场关于性别、欲望、欺骗与社会伦理的漩涡中心。一个38岁的男子,男扮女装,以“免费”为诱饵,与人发生关系并偷拍视频牟利。这起案件如同一面被意外擦亮的镜子,映照出的远不止猎奇与荒诞。

从最初网传的“60岁红姐”到被辟谣的“38岁焦某某”,再到舆论场中挥之不去的“红老头”称谓,其间的标签与污名化,折射出怎样的群体偏见与网络传播伦理的断层? 而那句令人印象深刻的“来都来了”,究竟是精虫上脑的简单归因,还是背后更深层的性压抑、沉没成本效应与人性幽暗面的集中爆发?

本期节目,我们试图拨开猎奇的迷雾,严肃探讨这起事件所暴露的诸多社会议题:长期缺失的性健康教育、岌岌可危的网络交友信任、平台监管的失灵,以及在算法驱动的狂欢中,我们作为旁观者,究竟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自己和怎样的时代?

本期发声

  • 喵叔:爱吃瓜的素质不详主播。
  • 五七:前时政新闻记者。
  • RuiRui:热心90后网友。

时间戳导航 & 高能片段

00:53 “红姐”还是“红老头”?一个称谓引发的性别与年龄歧视之辩

「最早是叫红姐,但是很多女性同胞觉得她不是女的,不允许她叫姐姐,于是我看媒体都现在管她叫红老头。」

→ 标签的游戏:从“红姐”到“红老头”,一个称谓的演变如何精准映射出网络舆论中的性别对立与群体偏见?

01:10 案件速览:38岁男子男扮女装,以“免费”为饵的桃色陷阱

「他通过社交软件以免费性行为诱惑对方带来食用油、牛奶小礼物,然后与其发生性关系的时候进行偷拍,并且上传到互联网上进行变现。」

→ 案情还原:揭开“红老头”焦某某的真实面目——非60岁大叔,作案牟利仅一年,却引发了巨大的社会震动。

03:10 HIV疑云与官方回应:最关键的隐私,为何成为最深的恐惧?

「但是其实网友最关心的,比如说董老头是不是一个艾滋病携带者,他没有避这个谣。而且记者采访这个卫健部门的时候,卫健部门说这是病人隐私,我们也不透露。」

→ 悬置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当关键信息因“病人隐私”而缺席,公众的恐慌与焦虑如何被进一步放大?

05:07 “来都来了”心态解剖:空虚、贪便宜还是沉没成本?

「免费的福利谁不想要呢?……既然你都长成这样,你被我玩一玩,这不是很合理的这种心态。」

→ 欲望的经济学:一箱牛奶、半桶食用油的“沉没成本”背后,是都市男女难以言说的情感空虚与心理压抑?

06:22 他们到底知不知道?受害者辨识能力的集体迷思

「我一眼就能看出来他是男性,我觉得没那么难分辨这个。」

→ 认知滤镜:从照片到视频,从红裙到“皮裤衩”,在欲望的催化下,人的辨别能力究竟有多脆弱?

10:24 男性视角下的风险计算:为何看似更安全,实则更危险?

「我反而就是危险系数更低了,也不会造成所谓的比如像意外怀孕,人命官司这种事儿,反而觉得更安全就更愿意。」

→ 致命的误判:当规避了怀孕风险,却迎头撞上艾滋病疑云,这种“安全错觉”暴露了怎样的性教育缺失?

16:21 新发现:受害者或存在性功能障碍?

「为什么那么多男生更愿意去找男生?其实是因为大部分的这波人里的男性是有性功能障碍的。」

→ 心理深渊:当肉体寻求的不再是单纯的宣泄,而是心理层面的“被取悦”和“自我认同”,事件的复杂性被再次刷新。

19:27 “红姐”vs“红老头”:标签背后的舆论引流术

「你不管是姐也好,叔也好,老头其实你更关注的不应该是这个人他本身……不就是所有的所谓的这些对外舆论,他在拿这个东西引流。」

→ 流量密码:当一个严肃的刑事案件被娱乐化、标签化,我们该如何警惕背后操纵情绪、收割流量的媒体逻辑?

21:54 性教育的困境:从羞于启齿到“性玩笑”的过度极端

「他没有一个正规的去告诉大家怎么去健康的去面对这件事情。……他反而不是保守,他又有点过于在教育化过头了,但是没人管。」

→ 失衡的天平:当一部分年轻人因羞耻不敢买安全套,另一部分却将出格行为当成“战利品”,我们的性教育究竟哪里出了问题?

25:08 “交友前,先交换体检报告”是否会成为新常态?

「我听朋友讲,他们有在软件上约临时伴侣的,都会准备好体检报告。」

→ 信任危机下的自我保护:从婚检到“约前体检”,当信任需要一纸报告来背书,是社会进步还是人际关系的悲哀?

35:43 算法狂欢:为何一个“不算大的瓜”能霸占八条热搜?

「因为我觉得他有几个点,一个是六十多岁,然后一个是一千多人……你把所有这些抓人眼球的东西,你把它合并成了一条新闻,它自然就爆了。」

→ 爆款的诞生:猎奇元素(高龄、海量受害者、免费、跨性别)的叠加,如何精准引爆算法,将社会事件变为一场网络狂欢?

48:58 反思与对比:我们为何更关注“红老头”,而忽视“天水铅中毒”?

「我当时还在拼命的关心天水的这个儿童肝中毒事件,但是我没想到就在儿童肝中毒事件那当天的这个新闻竟然连续霸占热搜。」

→ 注意力的流向:猎奇新闻与社会民生新闻在公共舆论场上的声量差异,拷问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媒介素养与社会责任感。

01:01:47 “愿打”就“愿挨”?对受害者的同情心边界在哪里?

「这不是他自己要去的吗?也没人接,拿刀架他脖子上。……那你就最后就这样了呗,我有啥可同情的,又不是我让他去的。」

→ 同情的门槛:当受害者被认为“咎由自取”,我们是否还有同情的必要?选择的自由与风险自负的边界该如何划定?

节目资源

  • 核心事件:南京“红老头”(焦某某)传播淫秽物品牟利案。
  • 社会现象与概念
    • “来都来了”心态
    • 网络交友中的信任危机与身份欺诈
    • 性教育缺失与性健康羞耻文化
    • 媒体与算法的流量逻辑和伦理问题
    • “知情同意”的边界探讨
    • 景观社会 (The Society of the Spectacle)
  • 提及的其他事件
    • 天水幼儿园儿童铅中毒事件
    • 美国交友软件数据库泄露,揭示大量AI伪装女性用户
    • 郑州公园群体殴打同性恋事件
    • 台湾璩美凤偷拍事件
  • 文化映射
    • 电影《美国丽人》(American Beauty)

听众行动指南

  1. 提升媒介素养:面对猎奇的社会新闻时,尝试超越情绪与八卦,思考其背后的社会结构性问题,警惕算法与媒体标签对个人判断的影响。
  2. 重思性健康与安全:与伴侣或朋友坦诚地讨论性健康与安全措施。这并非羞耻,而是对自己和他人负责的体现。
  3. 划定交友边界:在网络交友中保持警惕,学习辨识潜在风险。在建立亲密关系前,思考“知情同意”的范畴,明确自己的底线与期望。
  4. 反思“完美受害者”迷思:当评价一个事件的受害者时,尝试摆脱“愿打愿挨”的简单归因,理解人性的复杂与处境的无奈。

订阅渠道

小宇宙 | Apple Podcasts | Spotify | 喜马拉雅 | 网易云音乐 | 豆瓣播客 | 荔枝FM | YouTube | KKBox

互动方式

  • 微博: @喵叔别狐说
  • 小红书: 播客制作人喵叔
  • 本期思考题:你认为“来都来了”是一种怎样的心态?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曾被这种心态所困扰?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与思考。

BGM

  • 片尾曲: 皮囊—犬儒乐队

制作团队声明

本期节目内容基于真实的社会新闻事件展开讨论,旨在探讨其背后的社会与心理成因。节目中包含嘉宾的个人观点、经历分享及社会现象观察,不构成任何法律或医疗建议。性、犯罪、疾病等均为严肃议题,个体情况复杂多变,请听众结合自身情况理性思考。愿我们都能透过荒诞的表象,看见更深层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