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简介/核心看点 (Episode Summary / Highlights)
“花几万块钱去受这个罪,到底值不值得?”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了两位真正爬过雪山的嘉宾,从入门装备聊到情绪崩溃,深入探讨了“人为什么要登雪山”这一终极命题。
登山,究竟是朋友圈里最贵的一张照片,是逃离日常的一次断网体验,还是在稀薄空气中对自己极限的一次探问? 我们将厘清“爬山”与“登山”的本质区别,揭示这项运动的真实成本——它可能远比你想象的便宜,最低仅需一两千元即可体验。
你会听到,在海拔5000米之上,身体与心理面临的双重挑战:缺氧、力竭、以及“不停想放弃”的内心挣扎。向导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关键角色?他们是可靠的伙伴,还是潜在的“劝退师”? 嘉宾分享了从追星到偶然被村民“忽悠”上山的奇妙经历,以及在山顶之上,究竟是灵魂升华,还是因疲惫而放空。
最终,我们试图回答,这种“自讨苦吃”的体验,为何能带来“回想半年”的美好与上瘾般的快感? 是战胜困难的内啡肽,是与同好共享的纯粹快乐,还是像嘉宾所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自己的“雪山”,而攀登,正是为了完成与自我的对话。
本期小伙伴
时间戳导航 (Timestamp Navigation / Chapters)
- [00:00] 探讨登雪山的意义与体验
登雪山是朋友圈最贵的照片,还是逃离日常的一次断网? 本期节目将带你从入门装备聊到情绪崩溃,探讨高原上的真实体验与心理挑战。
- [02:30] 分享登雪山的经历和体验
蟹老板分享自己追星王一博而首次登顶5000米雪山的经历。登雪山与爬泰山的本质区别:寒冷、缺氧、无补给,且需向导陪同。
- [05:49] 首次组团攀登雪山的经历
“我是属于那种不禁撺掇的人”,在朋友的鼓动下,未经深思熟虑便开启了首次雪山之旅。对比之下,泰山仅1500米,根本不会有高原反应。
- [06:36] 雪山攀登体验及慕士塔格峰之旅
嘉宾小蕾在新疆旅行时,被当地村民意外“安利”,开启了攀登“冰川之父”慕士塔格峰的旅程。慕士塔格峰是7000米级别的“入门雪山”,是登珠峰前的“台阶”。
- [08:38] 村民推荐的越野登山体验
登顶不是唯一目的,有时过程更重要。但现实是,登雪山是一项商业行为,需要找向导、备装备、适应高反,充满挑战。
- [10:06] 攀登雪山的挑战与体验
女孩的忍耐力和耐力往往比男性更强,更容易登顶。攀登7-8小时的过程中,嘉宾坦言“不停地想放弃”,甚至会看到“绝望坡”。
- [14:11] 坚持与挑战:面对困难的不放弃精神
“你怎么跟观众们交代?” 面对力竭,支撑下去的理由除了沉没成本,还有作为博主的责任感和不能欺骗自己的底线。
- [15:20] 攀登雪山的费用与体验分享
破除“有钱人运动”的迷思:登一座雪山的全包费用(向导、吃住、交通)仅需1000-2000多元。高海拔反应因人而异,有时年轻人的体力优势非常明显。
- [17:54] 户外登山装备及准备建议
户外博主的“超配”装备哲学:轻量化装备能弥补体能劣势。科普“三层穿衣法”,并讨论了在5000米海拔是否需要携带氧气瓶的问题。
- [22:52] 如何选择靠谱的登山向导及向导服务体验
寻找靠谱向导最好靠“转介绍”。向导的服务体验差异巨大:有的会帮你背包、穿冰爪,有的甚至能在关键时刻把你“扛上去”。
- [28:45] 登山时的能量补给选择与建议
登山心率高达140-150,糖原消耗极快。能量胶比士力架见效更快,是快速补充体力的首选。
- [30:36] 雪山登山体验及感悟分享
推荐中国入门级雪山:岗什卡、萨武神山、四姑娘山大峰等。登山是人生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瞬间,那种美好回忆会在日后不断闪现,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 [37:41] 登山与享受:两种生活方式的价值与体验
登山是“没苦硬吃”吗? 嘉宾认为,攀登的痛苦换来的内啡肽分泌和成就感,远超过去马尔代夫的短暂快乐。回归日常后,反而会更珍惜当下的生活。
- [43:39] 爬雪山的保暖策略与适宜人群讨论
动态保暖是关键:停下来微微冷,走起来刚刚好,不出汗。有基础病的人群需谨慎,但年龄并非绝对限制。
- [46:19] 夏季与冬季攀登雪山的体验差异
在5000米以上,人的情绪会变得异常脆弱,可能会突然想哭、想骂人或情绪崩溃。嘉宾分享了自己在攀登中途边哭边给自己打气的真实经历。
- [50:07] 极限环境下的人性与自我真实
“我现在就有三个能量胶,我给你了我就上不去了”,在极限环境下,人会变得非常真实。救援的第一原则是先保证自身安全,这并非自私。
- [56:50] 推动更多人参与户外活动与雪山探险
相比欧美,国内的户外人群比例仍然偏低。嘉宾希望打破“中年人胆小、顾虑多”的刻板印象,鼓励更多人体验户外的乐趣。
- [01:02:19] 登山沉没成本与自我实现的价值
登顶为何重要?因为有巨大的“沉没成本”。这个过程是对自我能力和意志力的终极检验,登顶是对所有准备和付出的一种肯定。
- [01:05:54] 登山:热爱生活的方式与成本考量
登山是一种身份消费或“中产病”吗? 嘉宾反驳:这是一个所有人都能玩的东西,花销甚至低于住一晚高级酒店。
- [01:12:46] 探讨登山体验及心理变化
登顶之后是什么感觉?没有想象中的灵魂升华,更多是因疲惫而带来的“空”与“懵”。雪山上的无信号状态,提供了一个难得的、纯粹的、与自我独处的空间。
- [01:18:00] 从登山体验到人生感悟的探讨
一句箴言:“山顶并不是终点,安全下撤才是终点”。嘉宾坦言,到了40岁以后才开始思考,要不要活得更开心和放松一点,重新养育自己。
- [01:23:30] 爬雪山的意义与人生体验
当一位嘉宾对登山的意义提出质疑时,另一位嘉宾总结道: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自己的“雪山”要攀登,你的目标可能就是播客粉丝破万。
- [01:28:43] 徒步旅行中的打卡拍照体验与感悟
从嘲笑“打卡拍照”到享受其中:“以前我会觉得特别傻,但我后来才觉得真好啊”。重要的不是行为本身,而是和同好一起做“傻事”的快乐氛围。
- [01:30:58] 徒步、放空与现实中的自我探索
徒步的魅力在于能到达“开车到不了的地方”。放空与解决现实问题不冲突,它是一个“喘气口”,让你能更从容地面对生活。
核心观点/金句摘录 (Key Takeaways / Memorable Quotes)
- “大部分入门级雪山是不需要技术的……但是入门级的,他那个比如说有45度或30度,那也是很痛苦的。”
- “女孩一般往往比男的要更容易登顶,女孩的忍受痛苦的能力非常强。”
- “向导跟我们说的最多一句话就是‘谢哥你放心,不包登顶,但是包活’。”
- “我每次都哭……我那个状态特别好,我好真诚,我真的很想哭,而且特别好哭。”
- “你永远无法征服一座山,你能征服的就是在途中一次次想要放弃的自己。”
- “我的快乐可以对冲这个受罪,或者说可以有盈余,甚至有大量的盈余。”
- “每个人的雪山不一样,比如说我们的雪山是5000米、6000米,他的雪山是一万粉、两万粉。”
提及的资源与链接 (Resources Mentioned)
- 入门级雪山推荐:
- 岗什卡三峰 (青海)
- 萨武神山 (川西)
- 四姑娘山大峰 (四川)
- 奥泰纳雪山
- 哈巴雪山
- 进阶雪山参考:
- 慕士塔格峰 (新疆,7000米级入门)
- 梅里雪山 (卡瓦格博峰,因宗教和技术原因禁止攀登)
- 文化名人:
- 王一博 (曾攀登岗什卡雪山)
- 装备与补给:
- 能量胶
- 萨琪玛
互动与延伸 (Call to Action / Further Engagement)
- 聊一聊: 你登过雪山吗?或者,你心中那座想要攀登的“雪山”是什么?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和感悟。
- 问一问: 听完本期,你是否对登山产生了兴趣,或者打消了念头?你最想尝试蟹老板推荐的哪座入门级雪山?
- 关注我们: 想要获取更多靠谱的户外向导推荐或装备建议吗?可以关注我们的嘉宾蟹老板。也欢迎订阅我们的播客,不错过每一场精彩的对谈。
订阅渠道
小宇宙 | Apple Podcasts | Spotify | 喜马拉雅 | 网易云音乐 | 豆瓣播客 | 荔枝FM | YouTube | KKBox
互动方式
微博@喵叔别狐说 / 小红书: 播客制作人喵叔 / 商业合作:mdy@qq.com
BGM
- 片尾曲: Top of The World – The Carpenters
制作团队声明
本期节目内容基于嘉宾个人经历和观点分享,不构成任何专业的登山或户外活动建议。登山是一项具有较高风险的运动,请务必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做好充分准备,量力而行。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
Podcast: Play in new window |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