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播:@刘旸教主、@六兽
本期嘉宾:梁鸿(作家,学者,中国⼈⺠⼤学⽂学院教授。出版过⾮虚构⽂学作品“梁庄三部曲”——《梁庄⼗年》《出梁庄记》《中国在梁庄》)
本期是「无聊创口贴」栏目的最新一期。「无聊创口贴」是无聊斋专注心理情绪、个人成长类话题的专栏。我们会邀请一些嘉宾,或是分享心理学专业知识(研究)、人际沟通技巧等,为大家提供一些专业视角;或是聊聊曾经遇到过的情绪问题,听见彼此的声音。「无聊创口贴」虽然不能“治病”,但是希望能帮助大家“促进愈合”!
本期节目与作家梁鸿的新书《要有光》有关。这本书聚焦那些被困住的孩⼦们,⽐如因为情绪问题⽽失学休学在家的孩⼦、在退学和抑郁边缘挣扎的孩⼦。梁鸿⽤了三年时间,⾛进家庭、学校、社会教育机构和精神医疗机构,沉浸式采访孩⼦、⽗⺟、教师、医⽣与⼼理咨询师,试图呈现出当代中国⻘少年的⼼理图景。所以这一期,我们就来和梁鸿老师聊聊她在调查中观察到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中亲身经历的故事,聊聊我们的童年家庭创伤究竟来自哪里?本期包含以下内容——
-决心投入时间和精力调查青少年心理健康,源自一份好奇——为什么我们的孩子生病了?
-很多对孩子开的“玩笑话”,实际上是没有把孩子当作真正的个体去看待
-调查过程最艰难的时刻:看到调查对象的艰难本身
-调查中感觉无法进入调查对象内心的时刻:“他像被悬置在一个地方,没有任何的土壤”
-“我们的孩子似乎没有发呆的时间,但是无意义的生活,本身也是一种‘意义’啊”
-书名如何从《别吹灭那光》变成《要有光》?这里的“光”究竟是指什么?
-调查过程中的“有光”瞬间:“她给我了自己烘焙的小饼干和一束花,再也没有比这更美好的事情了”
-“她自己说为什么她接受我的采访,她说我希望我的故事让别人听到,如果能够给别人一点信心,我会非常开心。”
-家长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究竟应该如何作为?
-⽬前我们的教育系统⾥,已有哪些机制来关注⻘少年⼼理健康问题?还有哪些⽋缺的?
-相⽐于成年⼈,⻘少年⼼理问题的治疗会遇到哪些特别的难题?
-《要有光》这本书的写作花了多久时间?写作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难题?
-为什么会选择这种需要投入高精力的⽥野调查方式来写作?
-如果我们的听众中,有正在类似困境中挣扎的⽗⺟,梁鸿老师最想对他们说的话是?
希望本期播客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家长们,也希望虽不是家长角色但同样经历过童年创伤的你,今后可以被好好听见。欢迎收听本期播客。

小红书&B站&微博:无聊斋
节目公众号:无聊斋、单立人喜剧
自荐成为嘉宾:无聊斋公众号回复“投稿”
Podcast: Play in new window |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