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背景
大家好,这里是2022年南山区青年社群伙伴计划的专栏,南山「青创社群伙伴计划」旨在搭建一个以「青年社群」为核心的联络服务平台,通过挖掘和发现南山区内素质高,且有代表性的各类青年社会组织或社群带头人,为其提供形象展示、资源对接、能力培训等各方面有效服务,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引导其健康发展,实现对新兴青年群体的联系呈现「滚雪球效应」,展现南山青年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推动形成南山特色的青年活动聚集地,构建「三创」联盟新兴青年社群活力「生态圈」。
小编是本次计划的持续参与者与见证者,该计划启动至今的一个多月时间里,我们举办了 4 场青创社群活动主理人的见面活动,每一场都是组织不同社群主理人展开的线下见面讨论。在交谈中,我们第一次听到了不同主理人创办申请的初心,也听到了大家第一次的行动感想心得,后续发展的思考,以及成长中的困惑。在每一场真心诚意的交谈中,大家都敞开心扉,分享了各自成长经验,彼此之间也有许多共鸣和认同,这也是本次青创计划最希望看到的一幕,不论社群发展的大小和阶段程度,大家彼此真心的祝福,之后也可以开启更多破圈的联动。这个时代已经不是一个英雄主义的时代了,而是集体可以群策群力,相互真诚分享和交流的时代。社群的存在也早已不仅仅只是单纯的爱好者聚集地,而是彼此埋下共同成长种子的地方。不同的社群就如同不同专业领域的学习者、传播者与践行者,帮助青年群体在忙忙碌碌的生活和工作之外,找到心灵的寄托以及深度学习的方向。
小编将在青创计划的专栏中与各位一同慢慢深入认识本土的社群主理人们,听听他们背后的故事,所以请大家随着我们计划一起,一起认识这些咱们南山区青年的优秀先行者们。
关于推翻无聊
「推翻无聊」是一家立足于深圳的青年社交新内容厂牌,他们以社群活动作引,促进青年交流,致力于推翻无聊,找到热爱。通过戏剧活动,户外活动,情感话题研讨,和线上活动社群,推翻无聊以社群和品牌为驱动,孵化和生产优质内容,发挥青年力量,弘扬创新精神。
人物专访:Monica
有一点革命性,又有打破的态度,要寻求意义
小编:为什么会取“推翻无聊”这个名字?
Monica:“推翻无聊”这个名字属于灵光乍现。当时有很多的名字在选,大家一致认为公司名字一定要有态度。当时有想过Funky、Funker,表达一种对于生活的态度,既要放松,又有年轻人的精神。我们想了很多,还有stand up之类的,但发现都是英文,觉得好像不太合适,决定起个中文的名字。当时叫过一段时间的“Stand Up”,因为那时候办了第一场两天一夜的活动,必须要有一个自己的名字,所以开始是叫“Stand Up”。
那时候公司还没注册,just stand up的意思是做下去,要先站起来,才会有接下来的行动。我们希望社群不仅停留在想法里,行动才是最重要的部分,所以我们是叫做“Stand Up”,站起来。后来我们在一直在讨论,如果是叫“Stand Up”,英文名应该更合适。考虑到现在生活其实蛮无聊的,大家都缺一些精神上的东西,我们作为年轻人来讲,会追寻意义,但追寻意义本身是不是没有意义的……考虑了很多,后来灵光乍起,想到了“推翻无聊”,一拍即合。
这个名字里有一点革命性,又有打破的态度,要寻求意义,或者是对无聊、躺平的态度说no的感觉,所以我们就叫“推翻无聊”。
小编:“推翻无聊”是几位朋友和你一起创办的吗?
Monica:我跟另外一个小伙伴。最早我们是一起在蒲公英话剧社,话剧社里加上我们有12个人。他化名叫手艺人,我叫芳子。
蒲公英解散之后,我们俩一直是保持联系的。到19年的时候,他就跟我提了这个事情,当时我在广州,她在深圳,那个时候觉得不着急,可以缓一缓。这个事情虽然一直有想法,但是没有一个合适的契机。到21年的时候,他说想要做一场生存挑战活动,我比较感兴趣,就做了方案。我们当时做完第一场以后,就发现这件事情对我来说非常的有吸引力。
跟她在一起做生存挑战的时候,发现我们两个人一起做事情,又回到了从前一起做蒲公英话剧社的感觉,感情好像又好一些了。我就发现社群是这种共建共创的力量,一方面是人跟人之间的联结,另一方面是自己获得的成就感,我觉得这对我来说是很重要的。
做完了生存挑战第一场活动后,我还是回了广州,但是中间联络就没有断过了,开始聊下一场做什么,玩一些什么东西,在年底的时候就决定了我们一起做。
在社群里面感受到的氛围,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看世界的态度跟看法
小编:为什么独立于蒲公英成立“推翻无聊”,而不是在蒲公英话剧社当中去建立一个新的项目?你们创建“推翻无聊”的契机是什么?你在原先的社群当中也一起做过一些事情,这里面的差异性是什么?
Monica:其实在蒲公英的时候,我们已经做过这种尝试了,我们当时做的是属于业余爱好者和戏剧爱好者的话剧,每隔一段时间会排一出戏去演出,在这个过程当中成立的社群的组织或者说影响力越来越大。
但是有一个问题,那是爱好者社群,并不是一个专业的戏剧从业者的社群,所以尽管大家有共性的,都是喜欢戏剧、喜欢玩的年轻人,但他们的爱好不仅限于话剧。所以我们当时在做蒲公英话剧社的时候,除了表演和戏剧的体验,我们也会延展很多周边的活动,比如表演体验课结束之后,我们会去K歌、玩桌游等等。社群内部人很多,各式各样的人才都有,所以有好的点子会拿出来玩,就发现是不是可以做除了话剧以外的另外一件事情。因为我们话剧社当时粉丝群体很大,但并不是每一个人对话剧感兴趣,很多人不是每一场的话剧活动都会来,但是他们非常关注社群,而且也非常希望能在这个社群里面发挥自己的力量,比如说帮忙做海报、做应援手幅,招募或者是写歌等等。
我们就发现这群人可能对于戏剧来讲,他们不想上台,更愿意做一些幕后或者是周边延展的工作。比如说我们出去做活动,他们既希望能产生联系,但不是在戏剧方面。我就觉得可以做一些其他的活动,把这群人也一起围进来,我们是一个大的整体。
所以当时做了一个叫做“Our”的小项目,做出来之后投资人想要进来,内部就分裂了。我觉得还是大家都年轻,我们做这件事情的初心并不是为了赚钱,而是想跟大家一起玩,一起做一些事而已。只不过这件事情越做越大的时候,吸引了一些资本的注意力,当时投资环境也好,是不是可以接受投资?我们社群里面有12个人,大家的想法都不一样,会有一部分人觉得,如果我们喜欢的东西可以为我们带来收益,何乐而不为?有一部分人会觉得资本进来以后,我们的初心就没了,就脏了,团队内部就开始有了割裂感,最后分崩离析了。
之后一部分人去做了另外一件事情,就是Meet Drama,遇见戏剧。
Meet Drama 尝试着去做了一些商业化的探索,我们之前的所有的活动是不收费、没有任何营收的。偶尔会举办一场年会,或者是办一场大戏,这种可能需要赞助或者是有一些朋友会给我们平台去参赛,参赛之后接一些商演。当时蒲公英是这样子,平常的活动是没有收益的。Meet Drama延续了蒲公英原来的道路,但是在蒲公英的基础上有了收费,比蒲公英的商业氛围要浓一点,但其实也没浓很多,没有获得很多经济收益。因为活动本身消费并不是很高,还有一些人员、场地的支出,相当于是没有赚什么钱。只不过蒲公英的时候用爱发电,这部分的钱都省了,你开始收费以后,这一部分的钱是肯定是省不掉的。
Meet Drama当时有小赚,但是赚的不是很多,并不是一个商业团体。后来做推翻无聊的时候,是从Meet Drama分裂出来的。其实Meet Drama这个名字当时是我起的,然后我就离开团队了去广州了。其实我内心也是想做这件事情,虽然我已经不在这个团队里了。
我很庆幸在我刚毕业没多久的时候加入了蒲公英,这件事情我觉得是我这一辈子都会很骄傲的事情,在年轻的时候有这样的经历真的很值得。这个经历会影响我很久,包括到现在为止,一直以来好朋友很大一部分都带着蒲公英的标签,包括在社群里面感受到的那种氛围,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看世界的态度跟看法。
所以这件事情我觉得依然是一件很好的事,而且我们走散了之后,有的时候会想一想当时为什么会失败,为什么会走散,会复盘当时的经历,觉得如果当时那样就好,会做很多预设。其实我并不是戏剧专业的,但是从蒲公英出来了以后,我正式加入了一个专业的戏剧团体,去真正去做戏剧类的商业演出之类的,对这一行了解、体会更深了一些,不单纯只是玩,会有一些专业视角了。
我自己还是想要去做一些跟兴趣相关的事情,我的兴趣点很广泛,又喜欢跟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观察各种各样的人,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新鲜感,而且刺激新想法的事。
年纪大了以后,就会发现自己看东西更带着那种观察者的角度去看。而且因为疫情这段时间会发现大家都呈现“躺平”的状态,包括我也会有呈现“躺平”状态。我年纪大了以后就会发现自己懒得交新朋友了,就觉得是不是自己老了,对于新鲜事物接受能力是不是不好了,没有那么快了。
但是跟手艺人合作那次,发现最初的那些想法跟热情其实还是在的,只不过像种子一样被埋起来了。等到有一天手艺人打电话给我,说我们俩一起做什么事情,做了一次以后就发现这个事情还是很有意思,就决定要做推翻无聊。因为当时在蒲公英的时候已经有Our这么一个概念在了。
现在如果要创业的话,我们一定不能像蒲公英一样为爱发电的,要做一些能够带来收益,然后才能长久的去做下去,要不然的话可能又会重蹈覆辙。热情消耗完了,没有得到收益的时候,这件事情你可以要求你自己,但没有办法要求别人。如果要长期运转的话,它就必须要产生商业效应。
因为之前有经验,再开始就会比最初的探索要容易很多,有商业思维了,想法各方面相较于原来的时候会更成熟一些。所以我们当时有“推翻无聊”这个概念的时候,就有点重燃年轻时候的激情的感受。
对社群的认识:从“被推着走”到成为引领者
小编:从蒲公英话剧社的那个时候对社群的认识,到推翻无聊,这时候你对社群的认识是什么?
Monica:我觉得在蒲公英的时候,我大部分时候是被推着走的,因为走着走着,队伍就变得庞大了。
大家会在群里面问下一场活动什么时候做,很有压力,就会被推着走。其实我是一个相对比较懒的人的,但是被人推着走的时候,就发现很有动力,觉得我身上有责任了,是扛着大家的希望在走。
比如每周六要开展活动,大家就会提前分工,前一天晚上我们要开会,周六搞活动,周五要发文,那么周三就要确定推文的内容,确定完了以后就要马上写出来,发推文……我们每周六搞完活动,周天要发回顾推文,然后周一要一起开个会。
被人推着走,不干的话别人会打电话,我们总开会,被人催着走,然后就发现这个事情越滚越大。其实大家都是普通人,可能每个人身上有那么一点点的闪光点,或者说有那么一点点优势,但是在社群里面你会被无限放大,因为你是被需要的。
被需要了,就会想一定要完成好自己被赋予的责任。大家一鼓作气地就把这个事情越做越好,这件事情就越变越大,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那个时候我们会感受到一股力量,我们真的好像无所不能。那时候有个口号叫“万能的淘宝”,我们叫“万能的蒲公英”,要干什么在朋友圈好像都能干成,有想法只要说,马上就能落地了。群里面如果大家有什么需求,马上能解决,就觉得社群的力量超过个人。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群体的力量是很强的。
可能刚刚出社会刚工作的时候,会见识到很多和书本上学习到的价值观不一样的东西,但是进入社群以后就会发现,原来你那些价值观认同的人很多。发现你不是一个异类,大家可能都会有这样的想法的时候,就觉得这个世界上还是有理想主义。而且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有找到同伴的感觉。
小编:做推翻无聊的时候,你对于社群的认识还是和蒲公英时期保持一样的观点和态度吗?
Monica:这个时候不像蒲公英的状态,这时候会发现好像自己更多的是一个引领者。以前是别人不断地给我力量,这个时候会有更多的主动性,就会发现有更多的义务去做这件事情,而且会主动地去做,主动成为一个引领者的角色。
好奇、探索加兴趣
小编:驱使你去做社群的动力是什么?
Monica:驱使人的动力,我觉得最基础的来源还是兴趣,有兴趣才会想去做,我从蒲公英的时候感受到了人可以带来的能量,感受到了我可以为这件事情创造的价值。到推翻无聊的时候,会想主动地去发挥这些价值。这个过程当中发现对这件事情感兴趣,然后才会有主动性去做。
小编:为什么在1.0蒲公英之后就产生了2.0 Meet Drama和3.0推翻无聊,而不是在本身当中去发展?当时的消沉的状态是不是来自于对探索的欲望和兴趣突然消减了,或者满足了,游戏就结束了?
Monica:不是,因为我们12个人的兴趣从来没有变过,我们一直对这件事情是有热情的,有爱好去促使我们行动。就像我们推翻无聊的口号,其实叫“推翻无聊,找到热爱。”
我是在1.0的过程当中发现了自己热爱的东西是什么,而且很奇妙的是你的热爱会影响很多人,就是吸引力法则。你想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很多力量会自动地向你靠近,你会发现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不仅仅是你自己,你同时也在改变很多人。我觉得这个事情是一件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事,就会让你有成就感。在当时的过程当中,某种意义上改变了很多人的世界观、价值观或者是她的未来,包括我自己就是这样被改变了。
在3.0的时候,会希望把这件事情放大,我是不是还能发挥我的力量去改变或者是影响更多的人,让她们了解到这个世界,像我当初感受到的那样。我能感受到的东西,我希望你们也能感受到。
我觉得现在的阶段,格局会比原来大一些,如果我能对你造成影响或者是改变会很好,如果不能其实也没有关系。现在心态会更开放,我可能只是会设置一些促使它可能发生的点,但是它能否发生,能否真正的结果,那就是看个人。而且“果”也没有什么好坏之分,年龄越大了以后,会发现世界上不是一定非黑即白,或者一定要有因就有果,对这个事情包容性会更大一些。但是会好奇如果我种下这样的因,它会生发出什么样的东西?是一种好奇、探索加兴趣。
小编:你会觉得在什么时候会停止,还是没有停止?你提到了改变,但改变别人是一件很难的事。
Monica:其实我不确定这件事情能不能改变什么,我只是做了播种的工作,就像你说的改变别人太难。除非是说他们自己本身里面就有,只是说一直没被挖掘,我做一些什么事情能挖掘出来,就跟培养一个种子一样,它能够生根发芽,然后开出怎样的花。因为我们也不知道它是个什么样的种子,会很好奇它能开出什么样的花。
对于我来讲,好奇心是一直在的,驱使我探索更多的可能性。每当说我们的社群里面有一些人有新的idea出来,我会很开心,看到有人在我这里好像受了一点点影响。当然我可能只是其中的一个诱因而已,不是决定因素,也不可能就这么伟大,改变了一个人什么东西,我不太会这么想。我会觉得说我见证了这一切的发生,就会觉得有参与感。
作为见证者去看这件事情的发生,它可能还跟你有一点点关系的时候,你就觉得就不错。
困难、收获与改变
小编:在这个过程当中,你的收获和改变是什么?
Monica:我们当时在做推翻无聊最开始的时候就思考过,这些思考也是我们的slogan变成了“找到热爱”的原因。
当时是有各种想法,说是“帮助青年人成长”。但考虑到“帮助”这个词太傲慢,所以我不想使用说,也不想用带有教育意义或者是居高临下意味的词来说这件事情。
后来我们改成了“陪伴”。每个人的人生都很长,我们只不过在人生道路上恰好相遇了,一起走过了一段时间。只是我们有些人能进入,有些人不能进入,就跟流星一样划过了,用陪伴我觉得就挺好的,我们是平等的。不要居高临下,不是一定要改变你,一定要影响你,一定要让你学习这种填鸭式的内容。
至于为什么叫“找到热爱”?是因为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在社群当中找到了自己的热爱,我希望说我们做各种各样的探索,大家一起来共创。因为人成长过程当中,我觉得要不断探索自己、怀疑自己、肯定自己。人的一生如果能找到自己一件热爱的事情,我觉得是非常幸运的事情,如果找不到,多做尝试也无可厚非。“找到”这个词现阶段来讲是比较符合我们的观点和态度的,“推翻”是我们一个很用力的点, “陪伴”是我们一个很放松的点,“找到热爱”是我们需要去探索的东西。
小编:在这两个阶段当中,你遇到的困难是什么?
Monica:1.0的困难其实是不够自信,或者对于社群的认知不够,我觉得是不够成熟。2.0其实我没怎么参与,只是起了个名字我就退出了。
到3.0的时候,我就发现最困难的点在于疫情的影响,那天我也写了一篇文章,谈到有“一鼓作气,二而衰,三而竭”的感觉。我们做推翻无聊这件事情,本来非常激情洋溢,后来就被疫情不断地打断。第一次被打断的时候觉得没有关系,过去了就好了,我相信这个事情马上就会好起来;到第二次的时候也觉得没有关系,我们再来一次。到第三次,就发现这个事没完没了了。
其实我们在开始的时候制定了很多很长远的计划,非常热情,但是热情不断地被浇冷水的时候,就会觉得现在不是一个最好的时机。因为人的热情、人的计划是有连续性的,你一定是做成了一件事情,再做成一件事情,正向叠加,我们现在是不断卡顿,虽然说这个卡顿大家都能理解。现状就是这个样子,没有办法改变,是不可抗力,但你还是会感受到心态不断地受打击。
好在有一点很奇妙的是,基本上每一次只要活动成型了,就会收获对你很认同、很忠实的一群粉丝。虽然可能因为没有什么活动,现在我们社群并不是特别活跃,但是只要有事儿,群里面大家都会出来。上次有一个人突然加了我微信,他没来过我们线下活动,但一直在群里默默关注,那时候就好感动。
关于活动形式的探讨
小编:在疫情下,线下活动难以开展。但如果没有内容输出了,这个社群还在吗?它存在还有意义吗?
Monica:我觉得是有的,但是这个事情我也没办法非常肯定地去说,因为我觉得只要初心在,要愿意去做这些事情。我们当时也考虑过因为受到疫情影响,线下开展不了,是否要做一些线上的事儿,但发现线上的体验没有办法代替线下。而且线下一旦产生粘性以后,就像很久没联系的朋友一样,我认可你,会持续关注动态了,可能不会时刻关注,但是如果有什么事情,还是会站出来的。就像那种很久不联系的老朋友,一旦联系了以后,发现还是原来那个他。虽然我们话题可能会比原来少一些了,但是我们的感情还是在的。如果说我们一起再去做了一些事情,很快就能找回当初的感觉。
在活动形式的规划方面,我对于推翻无聊这边的规划,并不是把它规划成一定是线下的活动社群。我们更希望的是把我们的态度跟观念传递出去,影响到更多的人。线下虽然粘性很强,但影响力有限,我们还是希望能够借助这种可以广播传播的媒介,把声音更多地传递出去。我们的规划是未来要做一些线上的内容,但是线上内容的来源一定是和我们线下本身的东西有相似之处。
但我们在线上的力量很有限,其实也尝试过去做一些线上的活动,但线上活动中人的注意力是分散的,没办法让他们聚焦,这就会让我们觉得整个活动的效果或者是感受是大打折扣的。很难真的辐射到那么多人,所以就一定要回归线下。在线上受到的影响因素太多了,很难去做到聚焦,也不是说拒绝这种形式存在,但我们可能还是需要一段时间去探索。
线上活动的深度也会打一些折扣,这和声音的传播是一样的,音量会随着距离锐减,会不断削弱你在线下产生的能量。发布到互联网上被更多人看到的同时,它的力量也在不断地被削弱。
所以线上跟线下是没有办法彼此代替的。比如我们现在面对面去聊这些事情,肯定比在视频端更好。因为我们能感受到彼此,在这个过程当中会产生一些新的想法,不同于纸面上的一个提纲,而是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出来。但是线上视频,没有办法面对面的时候就很难构建这种联系,我觉得线上没有办法完全替代线下。
但如果说像我们现在录制,或者说记录下来,然后传播出去,在这个过程当中,观看者没有办法体会到看到的东西,没有办法体会到我们交流过程当中的温度,人情味的东西可能会被削减掉,只能得到一个结果。但是他们看到以后会好奇,这点就够了。
所以我想,综艺真的是一个很伟大的发明,虽然说好像有点过分娱乐性,但它把很多我们平时感受比较弱的东西,通过大众更能接受的媒体娱乐化的方式,去影响更多人。如果你看完综艺、影视、栏目以后产生了好奇,想要去了解,我觉得就是功在千秋。
关于在地性的思考
小编:请问一下你对于“在地性”的认知是什么?
Monica:我是在我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第一次听到这个理念,觉得挺妙的。这个我理解的就是因地制宜。
我们做演出、做活动,在某一个地区,一定是带着这个区域的思考跟属性的,不可能说跟农民要追求多么崇高的理想,不可能去这么表达的,他们是有自己的生活哲理的。我们在做活动、做策划的时候,都会考虑到我们的受众人群身上的属性,包括我们所落地的区域的地方特色。
其实哪怕不点破“在地性”这个概念,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也会潜移默化带入这一理念,只是当时可能没有提炼出来。
Podcast: Play in new window |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