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背景
大家好,这里是2022年南山区青年社群伙伴计划的专栏,南山「青创社群伙伴计划」旨在搭建一个以「青年社群」为核心的联络服务平台,通过挖掘和发现南山区内素质高,且有代表性的各类青年社会组织或社群带头人,为其提供形象展示、资源对接、能力培训等各方面有效服务,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引导其健康发展,实现对新兴青年群体的联系呈现「滚雪球效应」,展现南山青年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推动形成南山特色的青年活动聚集地,构建「三创」联盟新兴青年社群活力「生态圈」。
小编是本次计划的持续参与者与见证者,该计划启动至今的一个多月时间里,我们举办了 4 场青创社群活动主理人的见面活动,每一场都是组织不同社群主理人展开的线下见面讨论。在交谈中,我们第一次听到了不同主理人创办申请的初心,也听到了大家第一次的行动感想心得,后续发展的思考,以及成长中的困惑。在每一场真心诚意的交谈中,大家都敞开心扉,分享了各自成长经验,彼此之间也有许多共鸣和认同,这也是本次青创计划最希望看到的一幕,不论社群发展的大小和阶段程度,大家彼此真心的祝福,之后也可以开启更多破圈的联动。这个时代已经不是一个英雄主义的时代了,而是集体可以群策群力,相互真诚分享和交流的时代。社群的存在也早已不仅仅只是单纯的爱好者聚集地,而是彼此埋下共同成长种子的地方。不同的社群就如同不同专业领域的学习者、传播者与践行者,帮助青年群体在忙忙碌碌的生活和工作之外,找到心灵的寄托以及深度学习的方向。
小编将在青创计划的专栏中与各位一同慢慢深入认识本土的社群主理人们,听听他们背后的故事,所以请大家随着我们计划一起,一起认识这些咱们南山区青年的优秀先行者们。
人物介绍:果果
今天与各位分享和推荐的伙伴是果果,果果是「方向生态」的联合创始人。她在我印象中是一位充满活力、激情和生命力的伙伴,也是一位非常非常热爱深圳的本地居民。大学毕业至今,她都一直在为这座城市记录与传承着关于大自然的点点滴滴,跟果果的采访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两句话是:「在采访的窗外有两只非常好看的红耳鹎,只有稍微静下心就能听到它们叫声。」,「带着女儿出门的时候,她见到蝴蝶就会说那是巴黎翠凤蝶、这个是报喜斑粉蝶。」是的,这就是果果,她善于随时随地在生活中发现大自然的美,与她交谈就像是打开了深圳的自然博物馆。
果果大学毕业后,因缘际会留在了深圳,并在这里遇见了人生导师,开启了城市人文、自然等纪录片的拍摄以及自然教育的设计和传播。果果及团队做了很多关于深圳颇具价值的公共项目,包括《深圳口述史》、《坪山全域自然博物》、深圳手工步道等,都颇受好评。
小编在深度采访前特别在想,果果团队他们也算是社群主理人吗?我想应该算是的,因为社群有不一样运营方式,在不同的项目中也会建立不一样的社群文化。社群不仅仅只是社群人数所体现的数字,而是由一个个与你我一样,有着共同愿景,一同成长的伙伴,共同组成的有机生命体,正是因为有一群具有共同价值观伙伴的协力共创,我们才可以和果果和他的伙伴一样,为深圳的成长提供自己的力量。
人物专访:果果
与大自然相关,因为她本身就是无穷有趣的!
小编:是怎样的一个契机开启了你做这些很少人会去做的事情?
果果:我是大学一毕业就来深圳了,然后就加入了南兆旭老师的团队,当时这个团队在拍人文历史的纪录片,然后拍摄深圳30周年,那些对城市做过贡献的一些个人,他可能是一个老领导,一个出租车司机,也可能是一个华强北的店主,然后我们团队就把他们的生活经历、工作经历、人生经历,以及一些其他经历,比如爱情经历,结合到一起,串起来,形成这个时代的一个脉络,这相当有意思。当时在拍深圳民间记忆迁徙,从摄影师的视角,从照片开始观察,因为摄影师他在这个城市生活,也会记录下他能感知到的一些东西,然后我们再通过摄影师这视角去挖掘他镜头下的故事,就是这一类的人文历史类的故事。
到后来拍《深圳口述史》,拍的人就更多了,可能就拍一些当时拍了100 个人,从92年到80年到92年这个阶段拍了100个人,然后92年到2000年拍了100个人。后来有一个转型,还是因为南兆旭老师。他比较喜欢自然生态,就一直在出去爬山记录,在过程中他就出了一本书。大概在12,13年的时候,就在晶报写了一年专栏叫南寻深圳,然后就写了一本《深圳自然笔记》,当时我有时候就会帮他联络一些具体的事宜。一开始我其实是做一些纪录片的项目制片,但同时我也是他的助理,在这个过程中就也会经常去跟他一起去户外爬山,在这个过程中我就发现深圳真是太美了,深圳太有意思了。
在北方的时候,你能看到的植物真是不多,能看到的生物也是不多的,尤其是当时你还没有一些「自然眼」的时候,能看到的就更少了。但是到了深圳之后,你就发现光是绿化的程度,就有很大差别。比如说我们在北方的时候,可能你眼睛里能看到的景色,其中绿色的比率就只有 20%,但已经算是很多了。可是在深圳,比如现在我们望向窗外的时候,可能 95% 的都是绿色。而在北方的话可能除了你家院子里,你走在大街上,你能望到的绿色可能就 20%,这已经算不错了,到了冬天基本上就是 0。因为北方冬天树叶都会掉光,可是到了深圳后,它一年四季都是这样,而且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花开,不同的季节有不同颜色的花开,那些鸟甚至蝴蝶也是,四季都有,所以给你的感受就是不同。目前我们团队的方向,是与大自然相关的,因为大自然本身就是无穷有趣的。
我希望每一个人都能把自己居住的地方当作宇宙中心去关注!
小编:是什么动机让你们开始关注和记录身边的事情?
果果:南老师有句话叫【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就是自然不会主动去阐述她的美,这些美都等着你去发现,等你发现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其实自然一直向你述说她的美,她说了很多,说了很久,说了几十亿年。就是这样,等着你去发现。当你一发现,你就像找到了一件毛衣的线头,一拉就发现,居然可以拉出这么多线,于此同时,这根线,你可以无穷无尽的拉下去,这种感觉特别神秘,也特别丰富,就好像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
比如我刚刚来你这里,我就听到了窗外的鸟叫声,然后一看树上就有五六只红耳鹎在来回地穿梭。因为有一棵樱香树的种子正好成熟了,红耳鹎就会在那跳,红耳鹎是深圳最常见的一种鸟,它们的数量基本上可以相当于北方的麻雀,但是数量虽多,你却不一定认识它们,它们其实很漂亮,因为耳朵上有一个红点,所以叫红耳鹎,然后其他一些头上有一对小冠,也很漂亮。你慢慢地观察就会发现,它们吃东西的时候也特别可爱,歪头歪脑的,有一种卖萌的感觉。除了红耳鹎,这种「美」还有很多。比如你刚刚浇水剩了一点水,就倒在了路边的绿化带里,结果一抬眼就看到了一颗像灵芝一样的菌类。因为菌类种类太多了,我们也不知道它具体是哪一种,在它的旁边还有一个有点像泥蜂的那种巢,泥蜂宝宝已经从里面钻出去了。巢上还有一个洞,就像个小罐子一样。
其实只要停下来去弯腰,观察,哪怕是我们身边不起眼的一株小花,也都是有故事的。
想起南老师的一句slogan:【我希望每一个人都能把自己居住的地方当作宇宙中心去关注!】宇宙其实就是从你自己开始,从自己的心出发,从你的脚下,从你的家园去开始的,而我们「方向生态」基本上就是在做这件事儿。面对大自然,只要看一眼,你就可以获得幸福感。只要打开这个眼睛,就能看到一个无穷的世界,这种体验是百利而无一害的。我们相信大家如果认识到自然的美,就一定会爱上她,甚至是热爱她,这样你才会想要去保护她。
小朋友天然是有连接的
小编:你为什么想要在深圳这里做这件事呢?
果果:因为深圳自然地理环境都特别好。比如说北方,就像我小时候,我家是在山西的,大家只能通过图片看大自然。而现在在深圳,今天孩子看了那种自然科普类的图书,明天就可以到现场带他去看。在北方就没有这个条件,至少这个条件就没有像现在的深圳这么好。当然北方也有北方的生物,当我知道戴上了自然的「眼睛」,再回到老家发现也是有很多没有发觉的自然的美,只是相比之下,深圳的生物多样性就会更多。
像我女儿,她两岁就知道乐杜鹃,翠芦莉。她可以喊出植物的名字,而不是单一的花名。她看到蝴蝶就会问妈妈,这是不是报喜班粉蝶,还是巴黎翠凤蝶。她可以说出很多种蝴蝶的名字,甚至很多鸟类的名字。带她去散步,然后她听到蛙类在叫,比如说繁殖季青蛙求偶的时候,她就会说蛙蛙它在找女朋友什么的。每次她路过大自然的时候,就要和“朋友们”打个招呼什么的。小朋友天然是有连接的。这些也不是我刻意想要告诉她,而是她观察到了之后,与自然之间有了回应,然后她就开始对自然更有兴趣了。而很多家长就只会简单说那是鸟,那是花,如果小朋友们没有获取更多的信息,他的兴趣也会变弱。而我只是没有打断连接,反而让她自己慢慢产生兴趣,她和自然的连接就更丰富了。
真心接纳自己,从遇见失败,才有机会让自己的心站起来
小编:果果你从大学毕业以后,就做这样的一件事,但是当你见过那么多人,见过那么多可能性以后,为什么你还是选择做这件事呢?
果果:其实我之前也有一个窗口,原来我是在做人文历史的纪录片和一些相关的项目。当时做完《深圳口述史》的时候,我就觉得特别累,一年的工作,团队采访了100位老师。100位从老领导到各个领域的代表人物,同时做了100期专栏,拍了5集纪录片,之后又做了10个区的展览,最后还办了一次座谈会,出了两本书。当然以上的工作大部分都是团队完成。我作为统筹,我的工作要保证每一个环节都顺利进行,每天都处在焦虑的状态。有时候一天要接很多个电话,然后马上需要处理很多事情,做完之后就有一种被抽空的感觉,我就在想,要不去深造一下或者去读个书。
可能也是那个时候开始在思考接下来这条路该怎么走。其实核心的原因是,我在当时不是很认可统筹的价值,统筹就是一件事推动一件事情,让很多人更有能量完成一件事,让大家有序地相互配合。我虽然比较擅长这份工作,但却看不到这个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反而觉得自己既不是导演,又不是摄影师,写东西也不太行,然后自己又能做什么呢?想了想,感觉自己就是一个服务者,甚至开始不认可自己做这件事的价值,所以当时也在想着可能需要深造一下,系统地读读书,要么继续深造影视这条路。希望能往更专业化的路线上再提升一下。
我记得我刚刚辞职的第二天,就先去了一趟日本,待了有两周。之后就去了内蒙古、江苏,还去了一些没有去过的国内其他省份。结果逛到一半的时候,有一位朋友突然间说他们要准备去浙江做一个关于视频创业的项目。因看中我的统筹能力,希望邀请我一同参与。项目是做记录手艺人的视频,也是因为浙江是中华文化的腹地,它有很多老的手艺人,希望把他们的工艺给记录下来,然后与设计师再合作。有点像当时的一条、二更这类型的视频团队。但好景不长,也因为其他各种原因,不得不回到深圳重新开始。
那个时候可能是因为年龄或是阅历,有很多事都没有那么自信,慢慢地就开始不认可这个价值。可能因为夸你的人多了,多多少少也会有一点觉得,是不是真的在夸赞,当很多我非常认可且优秀的朋友,也在非常真诚地且有理有据地肯定你,这个时候我内心才有了一点点安心。可能心态也放的比较低,所以当做完一个事的时候,周边所有人都很开心,感觉到每个人跟你合作都觉得很愉快,推进的事情也没有阻碍。
当自己重新再回来的时候,面对新的开始,从组建什么样的团队,到制定什么样的方案,以及接下来的实施路径,要花多少钱,要赚多少钱,这些都要去思考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自己都不会怀疑自己了。因为所有的参与者都在问你,所有的人都在跟着你的节奏走,这个时候还怀疑什么呢?那就大胆的往前走了就好了!
如何看待社群发展
小编:如何看待你们的社群?
果果:我们其实一开始没有想做社群,我们就想着这些事有意义,越多人关注到它,它就会有意义,而且它也一定能有利润,因为我们也是一家商业公司,我们还是想着活下去的。我们有收入有利润,我们的员工就能有一个相对高的收入。其实我们的想法很简单,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感觉挺有意义的,也是自己也愿意做的事儿,有人出钱让你做你喜欢的事儿,这种感觉不是挺好吗?
我们一开始只想做这件事,没想到后来做着就积聚了一些关注者,慢慢地我们也开始运营,做自然教育中心,做各种线下的活动,每一个自然教育中心它都要有自己的社群,我们就会帮他组建这个社群,同时会请一些专家进去,如果社群中大家对自然的一些问题,比如说今天拍了个什么花,想知道这是什么花,植物专家都会来回答,它已经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不需要我们去回应,去运营,去关注,群里的爱好者就回答,然后爱好者回答了之后,专家们也会来协助纠正或者答疑,行程一个自由的学习和讨论的空间,这种良训循环和互动也形成了社群的粘性。
关于在地性的思考
小编:你对「在地性」是怎样理解的?每次当你分享你们在为深圳做的自然纪录片、口述史、坪山全域自然博物、手工步道等项目的时候,你总是面带微笑,是什么让你感到开心呢?
果果:我觉得这是大自然的魅力。她的魅力太强大了,我觉得没有人会不爱上她,没有一个孩子会不爱她。大人也是,因为在所有人的内心世界里,都住着一位孩子。但凡我们的童心被挖掘,首先拥抱这种童心的肯定是大自然。这是很强的一种连接,是无形的连接。
而你做的每一件事都可以成为一件复利的事,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就像你今天认识了这朵花,你就好像就永远认识她了。而且这件事复利不仅显于此,你既可以做喜欢的事情又能有收入,还能让自己活得还不错,没有任何理由不做对吧。甚至如果做你喜欢和热爱的事,你还愿意少赚点钱!
采访感想
与果果的对话,让我感觉她在慢慢地打开她的认知边界、慢慢地浸泡在自然中,一点一点地,慢慢地舒展,融入到自然的世界中。与她的交谈中让我感受到果果身上散发光芒与活力,就像一个小太阳。她这段的经历中,没有什么特别的疑虑,每一次的经历都成为了果果成长的养分,即使遇到短暂的挫折,她也会快速地调整。
很多时候最难的就是跨出人生的第一步,就像她为什么会来到深圳,为什么会加入南老师这个团队,可能是上天的安排,可能是冥冥中注定,在不谈论加入团队的条件时,果果就果断地加入了。这些的经历冥冥中帮助果果成就了当下的自己,而之后果果也克服了各种困难,成就了现在的自己,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领域和热爱,这个过程是我觉得最鼓舞人心的。
本期计划只是了解彼此,发现彼此的第一步,也特别期待果果能给我们南山青年群体带去更多的在地自然文化的记录与体验,也感谢果果参与我们这次访谈,分享她的经验。也期待有更多的青年伙伴能与我们共同加入青创计划,同见同行,共同成长。
Podcast: Play in new window |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