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2.E03 人类需要猫咪,正如母亲需要孩子 |【啊!是猫咪呀】

这是一期献给母亲的节目。

今年四月初,小吴主播领养了一对六个月大的橘猫姐妹花,苏苏和拉拉,却不料想,在领养初的第一个月,还未体会到吸猫的快乐,就和猫咪们一起经历了漫长的磨合期与大小的波折,几度崩溃甚至萌生了退养的念头。这段略带心酸的经历,也让小吴第一次体会到了为人母的复杂感受……

【时间线|内容】

[00:10:22] 介绍小吴的新伙伴:苏苏和拉拉。名字的寓意是希望智慧、善、真理能常伴左右。

[00:17:05] 小吴起初对猫猫不切实际的期盼:智慧、健美、高效率

[00:22:59] 当INTJ开始养猫:每一分钟都想嚎叫——猫猫为什么不守规矩!

Part 1. 照料与被照料者

[00:27:28] 果养猫是「意外怀孕」,那磨合期就是漫长的「产后抑郁期」

[00:34:33] 领养第一周,一次昂贵的看诊

[00:44:50] 猫咪可以退养,但孩子不可以逆的降生了,母亲除了承担责任,别无它法

[00:45:20] 没有一位母亲可以为孩子的降生做好十足的准备。在亲身经历以前,我们永远都不会知道养育是什么样的体验。

[00:46:28] “人生嘛 总是会遇见日后很感谢的意外事件。”

[00:49:40] 我们总是看到人和猫和睦相处的日子,却忽略了一开始漫长的磨合期。

[00:51:02] 感谢你愿意和我一起养猫!

Part 2. 母亲与孩子

[00:54:00] 苏苏的第二次看诊:我们需要意识到,孩子的成长中,有些意外仅仅只是意外,没有人能为其负责

[01:00:49] 猫是我生命中非理性的存在,是必然发生的「无常」

[01:02:40] 老鱼:为什么你就是不肯承认猫猫喜欢你?——是不是用物质关系来解释情感羁绊,会让割舍变得容易接受?

[01:06:37] 老鱼呼吁大家能对自己妈妈说一句:“我们先不谈养得好不好,能坚持把我养活,你真的是很厉害!”

[01:07:27] 我的妈妈一生之中只坚持了一件事情——把孩子养大,但她依旧是我所遇见的最了不起的女人。

Part 3.自我与他者

[01:10:44] 既然养孩子、养猫,费事也费力,那为何要接受这样脆弱年轻的生命闯入我们的生命?

[01:12:12] 控制感与阅读他心之谜:“既然你能读懂我的心思,为什么不按照我的想法去做?”

[01:18:06] 所有主动改变的意愿都源自于关心和爱

[01:20:43] “母亲和孩子之间,其实谈不上谁牺牲更多、谁该听话服从、谁该获得爱与尊重。双方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给予,也在享受着对方的爱。”

[01:22:56] 我和我的猫都能照顾好自己,但我们也可以互相依赖。

[01:24:18] 纪伯伦《孩子》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弓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01:26:30] 彩蛋

祝小吴的母亲,号称永远18岁小公举的善良天使,和老鱼的妈妈,嘴很欠但心地善良、认真负责的鱼汤女士,节日快乐!我爱你,妈妈!

【Attention | Meow!!!】

苏苏与拉拉需要您的打赏(听众妈妈,我们饿饿!)https://afdian.net/@ahsmmy

【配乐】

椅子乐团–Rollin’ On

The Original Orchestra–The cat and the Panther (版权音乐 via Artlist.io)

Laurel Violet–Afterwards (版权音乐 via Artlist.io)

Richard Harvey, Hans Zimmer–The Fox

Randy Sharp–Tijuana (版权音乐 via Artlist.io)

Zac Nelson–Encounter

Henrik Lindstrom–Tree of Light (版权音乐 via Artlist.io)

Christopher Galovan–Holding on to Hope (版权音乐 via Artlist.io)

Joy Denton–Not Alone (版权音乐 via Artlist.io)

Erik Satie–Gnossienne No.4 (版权音乐 via Artlist.io)

【联系我们】

微博:啊是猫咪呀播客

邮件/商务合作:ahsmmy@163.com

S2.E02《Killing Eve》请放过这场疯狂、浪漫、混沌、虚无的梦

美东时间4月10日,杀死伊芙第四季完结。

Killing Eve 是一部诞生在夹缝中的作品,生长于美与丑、正确和错误、善良与邪恶、秩序和破坏之间,它是是乌托邦也是反乌托邦,它无序、混乱、刺激、疯狂、残忍,它让我们放下所有的偏见。

但是,很遗憾,一场让世界范围内KE fandom 心碎的现象级烂尾,让我们见证了KE精神的自我瓦解。

这样「BE」并没有让人感到震撼,却带来了十足的伤害。最后被杀死的不是Villanelle,而是KE最具吸引力的精神内核。它用了三季让你去欣赏破坏、混沌、毁灭,让你去直视内心深处骚动的恶,让人去质疑权威、正义、忠诚、体制,让你模糊正常与不正常的边界,让你沉缅于浪漫主义的温床,让你相信这世界上会有一个人会理解、接受另一个人全然的破碎,但是在结局的那一刻,编剧退缩了,她不敢继续写下去。

第四季主编剧Laura Neal 说,我有责任make it right, 我有责任带给角色 rightful 的结局。那究竟什么是 Right?也许在KE的故事里不能、也不该回答这个问题。

更遗憾的是,Killing Eve 真的结束了。

仅以本期节目,表达我们深切的哀悼。

时间线|内容

Part 1. 一场现象级烂尾BE

[00:03:18] 我们看完Kiling Eve(KE)大结局的心情

[00:07:22] 由结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事件:热搜,网暴,post-KE抑郁大流行,以及……一场突如其来的酷儿运动

[00:19:12] 第四季结局完全颠覆了KE的精神,它不仅结束、阉割了KE,也彻背弃了整部剧的主题,它的存在,成为了所有KE粉无法抹平的遗憾。

[00:21:37] Killing Eve 的 道德虚无主义

[00:28:56] Villanelle 的第四季成长弧:当一个Psychopath想要做 “好人”

但……这真是她想要的吗?

Part 2. 请记住,这是一个爱情故事

[00:43:06] Eve 和 Villanell 这段关系作为经典的浪漫主义爱情:“Obession 迷恋,Crush,Sexual attraction 性吸引,deep understanding 默契,emotional intensity 强烈的情感张力,还有soulmate 灵魂伴侣。”

[00:44:16] 浪漫主义爱情的特征(阿兰•德波顿,选自《浪漫主义如何毁掉亲密关系》)

  1. 婚姻是激情之爱的里程碑,是一生激情之爱的开端。
  2. 爱和性紧密相关,性是表达爱的直接方式
  3. 真爱能破除世间的孤独,爱不需要语言沟通
  4. 选择伴侣应该是基于感觉、直觉,而非现实考虑
  5. 在爱情中,接纳比磨合更重要。
  6. ……

Killing Eve 是一部不适合用「正常」的视角去看、去书写的故事。

Part 3. 对浪漫主义的再次颠覆

[01:05:09] 否定了一切主流价值后,仅剩下浪漫主义语境下的爱情

[01:06:31] Eve的第四季成长弧:经历生活激变后的中年妇女重返「正常」生活

[01:10:43] 当角色有了意识,呼吁演员反抗

[01:13:54] 为什么Laural Neal 如此执著get it right (让它正确)?

[01:23:39] 走出KE世界,该拿什么捍卫对她们爱情的坚持?

欢迎投喂小猫咪:https://afdian.net/@ahsmmy

引用

Alan de Botton–How Romanticism Has Destroyed Love

音乐

Killing Eve OST:

Lee

Sorry Baby

Killer Shangri-Lah

I See Darkness in You

Danger

Departure

Psychotic Beats-Departure

Billie Eilish-Everybody Dies

Cigarette After Sex-Apocalypse

联系我们

微博:啊是猫咪呀播客

邮箱:ahsmmy@163.com

S2.E01 我的孤独何以认出你的孤独?|【遥远的相似性】

「嘿!你擦身而过的瞬间,我的孤独认出你的孤独。」

陈婧霏在《我的孤独认出你的孤独》歌里里描述的,似乎是一种颇具美感、可以被完全感知到的氛围:你不说,我也不说,眼神对视,擦身而过,嗅到对方的味道,便能隔着茫茫人海相认。

从理性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我们不禁发问:「孤独」之间有相认的可能性吗?如果有的话,一个人「孤独」如何认出另一个人的「孤独」?那又是种什么样的体验?

蒋勋在《孤独六讲》里提到了六种孤独:情欲孤独、暴力孤独、语言孤独、思维孤独、革命孤独、和伦理孤独。孤独的概念很广泛,成因也各有不同。在这一期节目,我们的讨论将围绕着某一特定的对孤独的诠释:由个人感觉差异而引发的孤独。它不仅仅是孤独的感觉,而是,因为我此刻有了一种感觉,它不被他人体认、理解,而倍感孤独。

更进一步说,我们能理解他人的感觉吗?我们有可能消除这种情感上的孤独吗?

时间线/内容

有关孤独的三种诠释:

[00:15:18] 1)物理上的「孤独」

[00:19:25] 2)「孤独」作为直接体验到的情绪

[00:24:28] 3)由人与人之间感受的差异而引发的「孤独」

[00:28:27] Qualia, 感质:特定的身体感觉,也包括感知经验,不包括纯粹的物理上的信息(Frank Jackson)。一般而言,感受具有私密性、主观性、不可言说性,且只要经历过就能瞬间获得感质的全部信息。

[00:32:53] 黑白玛丽:学过世界上所有广义物理学知识,却仍然不不知道看见「红色」是什么样的体验?

——感质非物理且不可被化约

[00:37:26] “神经科学家告诉我们大脑是如何工作的,是如何处理各种感觉的,却无法告诉我们,那种感觉本身是什么样的。”

[00:38:36] 老鱼的看诊经历:请在0-10区间内给你的疼痛打分

[00:41:16] 内格尔:「成为蝙蝠是什么样的体验?」

——物理和心灵之间存在一道解释的鸿沟,它不可被科学逾越,意识的主观性质无法被客观的物质及其作用解释。

[00:45:31] 心里的秘密不像盒子里的甲虫

[00:52:23] 对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只能报以非常悲观的态度了吗?(Hint:No)

[00:57:18] 站在那个人的视角,理解ta的感觉。

“你的孤独我能不能理解?如果我也孤独过,而且我和你是很像的人,我们的处境类似、思想接近,那我的孤独就会「认出」你的孤独。”

[01:01:17] “描述不能替代感知,描述唤醒感知。” 让言说成为桥梁,将你我感觉连在一起。

引用

蒋勋 《孤独六讲》

Frank Jackson-Epiphenomenal Qualia

Thomas Negal-What Is It Like to Be a Bat?

陈嘉映 《感知 理知 自我认知》

音乐

陈婧霏-我的孤独认出你的孤独

坂本龙一 Solitude

阿桑-叶子

Reinhold Westerheide & Afra Mussawisade-Chovendo Na Roseira

Gymnopedie No.1

George Gershwin-Rhapsody in Blue

Joshua Chiong-Curious

Thomas Dunford-Improvisation for Solo Lute

Thomas Hewitt Jones-Retrospectives

联系我们

微博:啊是猫咪呀播客

邮箱:ahsmmy@163.com

爱发电打赏:https://afdian.net/@ahsmmy (欢迎投喂小猫咪)

S1.E26 写在2022:现在拥有向下自由了吗?|【遥远的相似性】

远方的朋友们,新年好。

2021 年的年终总结,拖拖拉拉一个月总算要下笔了,农历新年之前能把这篇完成,也算是对激荡的一年有所交代。

我想,无论过去多少年回头看,2021年都是具有分水岭意义的一年,它是我人生中的急转弯,是上坡、下坡、滑坡、自由落体,是解脱,却不是全然的自由,我像是半空中突然泄了气的气球,在空气中四处乱飞,轨迹潦草。这也恰恰是难以对这一年轻松作出总结的原因:历史对当下的预测已然失效,而我也猜不到未来将驶向何方。

更难总结的,是那些看似在偶然发生、实则是充分深思熟虑后的重大决定:放弃博士入学、离职、卖房、重读本科、还有……和我爱的人共度余生。我顶着巨大的风险将这些大事件全部集中在2021年,最大的风险因素是我过去一年的心智状况,而我不能排除的糟糕情况是:没准我疯了?——如果是这样,那我真是做了最疯狂也最愚蠢的决定。

然而我坚定地相信我是清醒的。那些看似疯狂的瞬间,是冲锋陷阵前的最后一口烈酒,是踏上心灵之旅的宣言。

2021年初,我在日记本中写下最后一句:我不后悔一直在奔跑,因为跑得快,才能看到很多人三十岁、四十岁才看到的遗憾。我还要跑,身体前倾,手臂放松,目光向前,奔向一片荒芜之地。

2022年伊始,前方大雾渐散,我看到了——「冥冥之中,那是我唯一要走的路。」

[00:16:00] 遥远的相似性:小吴与陈婧霏,我们与你们

[00:21:24] 辍学篇

[00:52:12] 辞职篇

[01:43:14] 入学篇

[01:57:09] 感情篇

[02:06:29] 嗯,给朋友的话

[02:12:27] 答应你们的——彩蛋

投喂小猫咪→ https://afdian.net/@ahsmmy

参考

Bullshit Jobs – David Graeber

《人物》,一个女歌手的「月亮与六便士」

音乐

陈婧霏-积极向下

Slpstrm-Silent Bloom (via Artlist.io)

老王乐队-稳定生活多美好 三年五年高普考

Benja-The Barrenness of a Busy Life (via Artlist.io)

草东没有派对-大风吹

Eill-You fought on me (via Artlist.io)

Blackmill-Rain (via Artlist.io)

Thomas Hewitt Jones-First Steps into the World

Joshua Choing-Up and Away

徐佳莹-惧高症

陈婧霏-生活在别处

S1.E25【彩蛋】亭亭x鳄鱼手记:如此爱的决心够不够?够不够?|《第一次遇见花香的那刻 》

非骨灰级BE爱好者请谨慎点开!!

邱妙津《鳄鱼手记》:

「我活在一个“食物有毒”的世界上。我爱与我同类的女人,以一种无——可——救——药的姿态,从爱的自觉在我生命中诞生,直到目前,“无可救药”这四个字包含我全部的苦难,这个判刑也将是我贯穿一生的重轭。

顺任自己的爱欲,吃下女人这个“食物”,我体内会中毒,面临这样的设计,我跟自己解释有三条路可走:(1)是改变食物,(2)发明解毒剂,(3)是替代性生存策略。」

引用

邱妙津《鳄鱼手记》

音乐

Tomas Heitt-Retrospectives

Tomas Heitt-My Love

Tomas Heitt-Everlasting Spring

S1.E24 等——花——开 | 《第一次遇见花香的那刻 》

没有人生来是同性恋,人们在追溯、反思自我中成为同性恋。

One is not born a lesbian–––one becomes a lesbian through acts of reflexive self-fashioning. (Stein, Arlen. 1997)

有人说2021年是东亚百合元年,老鱼小吴从年初的《了不起的女孩》、看到《风声》、到《无法忘记的她》(率知完),总算是在年末等到了一部完完全全聚焦于女同性恋具体困境的剧——《第一次遇见花香的那刻》。

不同于其它东亚双女主题材剧集的谨慎克制,导演/编剧在《花香》中探讨了一个同性群体独有的问题:同性恋者究竟如何自我认同?人们又是如何意识到自己处在一段同性关系中?

在异性恋霸权下,异性恋的身份认同是不需要经过刻意反思的:在人们打破“出厂设置”、出柜之前,ta们即被默认为顺性别、异性恋。

「花香」是一种爱的氛围。它和暧昧有关、和爱有关、和性有关,你却说不上具体的关联究竟是什么——你无法指认花的位置,甚至无法确认它的存在。

花香是识别某个人的线索,也是经年过去却仍有余温、隐隐作祟的内心欲望;它诱惑你去追忆、去等待,让你在情欲显现后不得已直面自己的命运。

同性恋者,有一个从性意识朦胧到逐渐明确、认同同性恋身份的过程。如果说「花香」是性朦胧期,那么究竟要等多久才可以亲眼看到花苞绽放?十五年够不够?够不够?

等你我认识世界的那一天,花就开好了。

时间线/内容

[00:08:38] 第一次遇见花香的那刻,是一次对往事的窥探。

[00:09:37] “花香不是一个旧情复燃的故事;也不完全是一个,同性恋十五年来对初恋恋恋不忘的故事;甚至说它是一个女同性恋“诚实面对自己”的故事也不准确,它更像一个——回到过去发现真实的自己的故事。”

重构回忆

[00:12:35] “我们对于过去的回忆是不尽真实的,人们常常会在回忆中重塑过去的从而建立一个相对完整、以及更符合当下境况,或是更符合对未来的期待的个人叙述。”

[00:14:36] 过去的’自我’会与现在的’自我’不断进行对话。过去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现在,同时当下经历的塑造了我们对过去的理解。对于“我们是谁?”这个问题的答案随着两个自我的对话而变得清晰。(Jackson, 2006)

Part 1. 十五年前的「花香」

[00:18:47] “亭亭魂牵梦萦十五年,见到学姐后,想要知道什么问题的答案?这个问题可以分成两部分:1)你敢不敢承认你喜欢女生?2)你是不是喜欢我?”

[00:22:07] 为什么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钟亭亭都无法确认学姐的爱?

[00:27:06] 社会学教Ken Plummer 总结的四个让上世纪80年代的英国年轻同性恋们难以自我认同的机制:

[00:27:57]

1. 异性恋以及异性恋核心家庭的霸权地位。这样的霸权会不断给年轻人强化传统的性别分工,灌输家庭至上的观念、以及异性婚姻才是唯一合法的组成家庭的方式。

[00:30:36]江怡敏:以异性恋主流叙述来规划人生

[00:33:43] 亭亭:一切迹象都表现出亭亭「喜欢」学姐,但同时一切迹象也都表明她根本不知道这是(同性间的)「喜欢」

[00:38:26]

2. 周围没有同性恋领路人(role model)

[00:38:45] 李银河在《中国人的性爱与婚姻》:同性恋们要意识到自己是同性恋主要是通过两个渠道:1)无师自通 2)’师傅’带进门

[00:40:38]

3. 没有同辈支持同性恋的组织

[00:43:22] Miranda Frinker, Hermeneutical injustice 「诠释不正义」:由于社会边缘群体的诠释资源的缺失,他们找不到合适的词汇和概念表达重要的社会经验,导致既无法理解自身,也无法为大众所理解。

[00:46:15]

4. 社会的集体恐同机制,会去控制、强迫、然后惩罚那些越过「正统、异性恋」那条线的人

[00:49:08] “同性恋是罪,将会受到惩罚——学姐内化了这样的想法。于是学姐把一次完全偶然发生的事件,解读为了对自己和学妹之间暧昧不清的,很「恶心」关系的必然惩罚。”

[00:51:28] 江怡敏心中的「鬼」: “这只鬼平常不会出现,但是一旦她与亭亭的「不正当」关系威胁到了自己的人生轨迹,鬼就出来告诉她:这都是因为你们在做的事情很龌龊、很奇怪,你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Part 2. 花开了,爱之初•再体验

[01:00:39] 怡敏出席同性婚礼,恍然意识到:原来同性的爱情,不仅仅是一种可能,而且可以变成社会现实

[01:04:15] 高脚凳:承认吧,你过得没有那么幸福。——而你自己,都要忘了这件事。

[01:10:39] 那一次情欲热流——“这一组镜头,还原了什么叫做享受性、解放性;这里的性,无关于权利,体现了人原发的渴望和对亲密的好奇。”

我们对结局的看法?

[01:16:39] “十五年后,学姐通过和学妹的相处,一起追溯过去的回忆,重新发现、构建了自己的「同性恋」身份。直到结尾处,她也只是刚刚开始拥抱这样的新身份。这恰恰就是结局的宜敏内心最为拉扯的地方:尽管可以让今天的自己去重新诠释15年前的回忆,但她无力改变过去,更无力改变从过去发展而来的当下的自己。”

[01:22:25] “可能她们真正需要的,不是一个圆满的结局,而仅仅是对当年发生一切的解释或解答。”

[01:31:10] 导演说过,《第一次遇见花香的那刻》是一部让你突然好想她的作品, 你想起了谁?

引用

邱妙津《鳄鱼笔记》

乔治•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

李银河《中国人的性爱与婚姻》

Christy M. Ponticelli. 1999. Crafting stories of Sexual Identity Reconstruction.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Pai, Iris Erh-Ya. 2017. Sexual Identity and Lesbian Family Life: Lesbianism, Patriarchalism and the Asian Family in Taiwan. Singapore: Springer Singapore Pte. Limited.

Plummer, K. (1989). Lesbian and gay youth in England. In G. Herdt (Ed.), Gay

and lesbian youth. New York and London: The Haworth Press.

Stein, Arlene. 1997. Sex and Sensibility: Stories of a Lesbian Generatio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音乐

声音玩具 – 时间

Piano Sonata No. 8 in C Minor, Op. 13 -Pathétique– II. Adagio cantabile

Peter Cavalio-Compassione

Violin Sonata No. 3 in D Minor, Op. 108- II. Adagio

徐佳莹 – 浪费

曾轶可 – Burning

Retrospectives

My Love

Everlasting Spring

累了,这期剪到凌晨六点,客官们打个赏把!

S1.E23【Hidden Track】试论「害怕分离」为何无法构成「拒绝相爱」的理由

曾经有人告诉我,她害怕对喜欢很久的人迈出最后一步,也就是成为恋人。最主要的原因是害怕失去,而对方已经重要到,这样的失去是她不可承受的;其次,她害怕当和喜欢的人成为恋人后,一开始出于纯粹爱意的欣赏会变形,因为无论如何“恋人”都有特殊的含义,一旦有了期待,人就会变得“贪心”。恋爱关系让人小心眼,让人冒冒失失,让人不得不面对自己的缺点,让人必须暴露脆弱和缺点,让人对自己的身体充满了批判和不满,所以担心,成为了恋人后,就不“发光”了。可明明做不好那么多事情,却因为是对方的“恋人”而渴望被包容。所以甘愿在暧昧那条细细的钢索上游走很久很久,既危险、又心安。

她告诉我:“我觉得那个人的想法也许和我一样,所以我知道我们互相爱着对方,又不必释放出自己爱情里的糟糕模样,这样已经很好了。”

我说: “我觉得你们应该在一起。”

“为什么?”

“因为「害怕分离」无法构成「不去相爱」的理由!”

“那你证明给我看”

好。我来试试看。

于是就有了这期节目。

时间线/ 内容:

命题中的「相爱」指的是真心相爱的关系(Loving relationship),并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关系,后者更接近于一种以共同活动为特征、并由社会准则所规范的关系。在一段相爱的关系中, 两人互相爱着对方,她们明确地表达爱意,并用行动不断丰富爱、具体爱。

(由于录制时间有限,有些节目中的概念也许没有完全辨析清楚,欢迎大家留言区讨论。)

第一章: 怕•别离

[06:07] 这世界上有很多种离别都可以换来“久别重逢”。可恋爱结束的那场离别,往往是不可逆转的。那是一场真正的离别。

[11:28] 分别的痛苦与爱密切相关:“离别的痛苦,往往是来自于爱,或者退一步说,是爱(过),我们努力回避的,是在爱意弥漫下,不得不面对的残忍告别。”

[19:31]「相爱后的别离」 的确是一件有很大概率发生,发生过程不可控、结果不可控、且伤害性极强的事件。我必须承认,对它感到恐惧是合理的。

[24:19] 在探讨为什么人会因为「害怕分离」而放弃一段关系时,我又意识到其中存在着无法缓解的矛盾性。我想这个矛盾性的根源来自于——人们仍然渴望“爱”。若不相信爱的存在与发生,又何来爱的离别?若不看重爱,又怎会恐惧失去爱?

第二章:拒绝相爱

[27:04] 大多数人对爱情都有一个谬误:我们以为自己能选择爱不爱一个人,然而我们仅仅能够选择是否成为对方名义上的爱人。

[30:22] 爱不由(社会)关系的开始而发生,亦不由关系的结束而结束。

[31:47] 当我们说「拒绝相爱」时,究竟在拒绝什么?

1)切断让相爱发生的一切可能性,比如像鲁滨逊漂流到无人荒岛。(可即使是鲁冰逊,也和星期五产生了情感羁绊),或是在任何相爱的苗头出现时即时抽身而出。

——可你真的会在爱降临的那一刻撒腿就跑吗?

2)相爱已经发生,却通过自欺欺人以及欺瞒他人来掩盖爱的发生。

——爱的道德困境:对自我与他人的欺瞒,对爱的不忠。

[35:46]「拒绝相爱」的无效性:

尽管人们可以自欺欺人地混淆「相爱的起始」与「(社会关系)的开始」,但无论是否进入一段关系,爱的别离无法逃避。

第三章:「爱」与「爱的关系」

[40:29] 这世上真的存在独立于(爱的)关系的爱情吗?

——Niko Koloddny: 我们爱一个人的理由恰恰就是和那个人之间的特定关系……这种关系既是爱的原因,也是爱的价值所在。

[42:32] 当我们说「爱一个人」的时候,究竟爱的是什么?

[45:52] Thomas Hurka: 如果我们爱着的是人的本质,那究竟是什么?

[47:05] Kolodny 认为,只有处在爱的关系中,才能明白爱是什么,才能去爱。而爱一个人意味着:

深深地关心和在意你的爱人以及你们之间的关系。

清晰地意识到正是你们之间的关系构成了你对爱人的关心的原因。

第四章:让「别离」延期,让「爱的关系」绵延

[49:21] 小吴相信:就算是害怕分离,也依然要在一起。在诸多分离之中,相爱后的分离好过不相爱后爱的消失。因为相爱的关系不仅仅是爱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原因,也同时是让「爱」的时间延长的方法:

——‘在一起’ 以后发生的一切,都组成了爱,丰富了爱,使爱成为具体。

——更重要的是,承认这样的关系,去关系、爱护彼此、让两个人的人生的历史交织在一起,一起去创造, 你们创造的越多,相爱的理由便越详实,分开的几率就越小。

[51:49] 巴迪欧说:

——“爱是持之以恒的建构。”

——“单方面决定终止一段爱情对相爱的人而言仍然是一种灾难,无论想出多么漂亮的借口。”

终章

节目最后,想到我很喜欢的两支乐队的两首歌。

新裤子在《我们不能在一起》里唱:

我无法改变谁幸福

只能像影片很快结束

忍耐着说出

我们不能在一起只因为明天要分离

没有郁闷的结局只有独处

我们不能在一起只因为明天要分离

我脆弱的像玻璃不堪一击

而刺猬乐队在《光阴·流年·夏恋》对「明天要分离」给出了另一种回应:

欲言又止 不知所云

把酒问今朝 莫叹息

假如明天会分离

至少今夜在一起

不必在意痛苦

相信终有真爱找到你

倘若一切早已注定

也许更该爱自己

无论未来什么结局

也从来都不需要回忆

如果是你,会选择哪一种?

我想如果是我,我会选择——和你今天在一起,然后努力做到,明天与你不分离。

音乐

Gymnopédie No. 1

The Well-Tempered Clavier, Book 1, BWV 846-869/ 1. Prelude in B-Flat Minor, BWV 867 (Live in Troy, NY ~ 1987)

Keyboard Concerto No. 2 in E Major, BWV 1053/ II. Siciliano

Songs Without Words, Op. 19b/ No. 4 in A Major (Moderato)

Songs Without Words, Op. 19b/ No. 5 in F-Sharp Minor (Piano agitato)

Songs Without Words, Op. 19b/ No. 6 in G Minor (Andante sostenuto) “Venetianisches Gondellied”

Violin Sonata No. 3 in D Minor, Op. 108/ II. Adagio

Michael Hoppe-Tears And Roses With Alyssa Park

陈奕迅-我们

莫文蔚-一生所爱

祁紫檀 – 难忘那夜色如水荡漾

祁紫檀 – 勇气快活与美妙

祁紫檀 – 爱之颤

曾轶可-木棉

引用

韩炳哲《爱欲之死》

阿兰 巴迪欧 《爱的多重奏》

David Hume, 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

Kagan Shelly, Death

Thomas Hurka, The Best Things in Life: A Guide to What Really Matters

Niko Kolodny, Love as Valuing a Relationship

S1.E22《性爱自修室》Eric: 无论粉墨,都站在光明的角落

《我》中有一句歌词 “不用粉墨,就站在光明的角落”。 “粉墨”一词, 在男同性恋的文化语境下,有着非常丰富的含义。同时,“粉墨”也是一条线索,贯穿今日节目主人公Eric Effiong的追寻自我之旅:

“粉墨”其一,指的是妇女敷面画眉的白粉与黑墨。

酷儿(Queer)间流行着一种变装舞会文化,也被称为Ballroom Culture,它最早可以追溯回1867年纽约举办的首届Annual Old Fellows Ball的变装比赛,舞池中的酷儿们将自己打扮成与自己性别相反的模样,借由夸张的妆容、举止、谈吐,充满自信地在展演中,大胆挑战传统、二元对立的性别观念。

对于男同性恋群体来说,他们不是略施粉黛,而是浓妆艳抹,他们张扬、无畏、标新立异,媚态百生,正如第一届非裔变装皇后Crystal Labeija所言:“我有权展示我的肤色, 亲爱的。我很光彩照人,这点我很清楚。”

然而,尽管舞池中的人群气场强大,Ballroom却并不完全是自由奔放的文化之风下的产物,它诞生于压迫和驱逐,核心精神是对主流的反抗和对释放的诉求。在Ballroom文化中,其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家族(House),家族的成员主要是有色人种同性恋与跨性别青年,他们大多因为性少数的身份被赶出家门,所以聚集在House相互扶持,做彼此的亲人。他们看见、理解、接纳彼此,在最灰暗的岁月里,将一束闪耀的华光,照向每一个曾经在角落中流离失所的孩子,平等地给每一个人,一次万众瞩目的机会。

“粉墨”其二,是唱戏的人演戏时的妆容。台上戏子白面绛唇,下了台卸去脸上的油彩,才得以在狭小的后台片刻流露真实的自己。

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提出的社会拟剧理论中,将社会比作为一个舞台,人们按照社会体系赋予自己的剧本不断进行着表演,以此遵循社会建立的规范。社会舞台也分前台和后台:前台是人们正式表演的场所,在那里所呈现的一切都会被大众看到、评价,而后台则是为舞台做准备的场合。在前台,人们极力想要塑造一个符合社会期待的理想形象;在后台,人们则可以短暂摆脱社会期待的制约,休息片刻,让真实的自我得以呈现。

性少数群体从未停下演绎:在前台奋力将自己同化成主流眼里“正常人”的模样;而在“后台”——亲人朋友面前——又换上另一种更自然的伪装,于是真正的后台空间受到无限的挤压,接近完全消失。长期无间断的表演,也让他们被自己的行为欺骗,“在同一表演中,他既是演员又是观众”,对自己的表演心知肚明,却继续上演着自欺欺人的戏码以辛苦维持表演的标准,从而走向“自我疏离”,压抑与分裂。

“粉墨”其三,是一种带有欺骗性的掩饰。

【由于字数限制,此部分文稿在下期解锁🔓

石墙运动以前,同性恋群体是疯子、是变态、是饱受社会污名化的不法分子;他们相爱的举动,是猥亵、不道德的,犯了“反自然罪”。于是他们推翻了那堵“墙”,引发了一场席卷全球的性少数平权运动。

如今,越来越多的男同性恋们褪去粉墨,走出地下的舞池,推开柜门,面对更广阔的的社会。那些渴望表现自我的人,他们的野心并非大到要站在世界的中心,只是期盼着,在光天化日下也能被允许“浓妆艳抹”。浓妆,在封建压迫的社会里,是对容貌的遮盖;而在开放包容的情境下,则是一种热烈的自我与文化表达。

平权的终点恰恰在,无论是否粉墨,都“能站在光明的角落”——因为,“快乐是,快乐的方式不止一种;最荣幸是,谁都是造物主的光荣。”

提示:本期将分为上下放送

时间线/内容:

[00:03:50] 性爱自修室:一堂有关于性、爱、亲密关系的成长课

[00:07:50] Diversity (多元)VS. Tokenization (性少数凑数)

[00:09:45] Queen Eric:一个来自移民、蓝领、基督家庭的黑皮肤酷儿男孩

[00:14:20] 打破对青少年男同性恋的传统叙事:小心懵懂的Gay面对恐同的全世界

[00:21:17] 亲密关系中的道德话题争议

[00:24:44] Eric人物发展的核心脉络:身份的焦虑

——做自己,为什么对Eric如此重要?为什么张扬地表达(放飞)自我,是Eric人生中的头等大事?

Part 1: 交叉性 Intersectionality

[00:32:48] Eric: “I worked really hard to find myself.” 找到自己,究竟有多难?

[00:35:04] 对于Eric每一个身份标签背后的少数群体来说,他既属于那里,也不属于

[00:35:54] 交叉性/Intersectionality: 一个人不同的身份属性——包括性别、性取向、阶级、宗教、残疾、外貌、身材等等——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个人的生活经验。

最初由Kimberle Crenshaw 提出用来解释黑人女性作为女性群体中的边缘人群遭受的歧视。

[00:42:11] 尼日利亚西非文化对Eirc的影响:同性恋是罪,最高将面临14年有期徒刑

[00:45:00] 二代移民:谨小慎微地融入当地主流

[00:46:45] 白人对黑人的刻板印象:钢铁直男

黑人&酷儿:“在白人社区里,我先是黑人;而在黑人社区里,酷儿特征让我’不像个男人’”

[00:51:06] 酷儿&基督信仰:性少数在严格教派中面临的二选一,坚持信仰OR成为上帝的“弃子”?

[00:56:15] Ncuti Gatwa (Eric 扮演者):“他的问题不在于弄明白自己的性取向是什么,他自己很明确,全校人也都知道。他的困境在于,如果在这个对他并不友好的世界中,按照自己原本的样子生活。”

[01:03:05] 习得性无知:他就在我们身边,却对他置身其中的另一个世界视而不见。

参考:

Kadjata Bah, “SSFP: The Evolution of Ballroom Culture Through the Years”

RuPaul’s Drag Race 鲁保罗变装皇后秀

吉野贤治《掩饰:同性恋的双重生活及其他》

New York Times, “Judge Dismisses Case Against 47 Men Charged Under Nigeria’s Anti-Gay Law”

Myles Markham, “What Does The Bible Say About Homosexuality?”

Noah Mitchell, “Black, Gay, & Christian: Creating Affirming Spaces” TEDxKingLincolnBronzeville

https://www.stonewall.org.uk/media/lgbt-facts-and-figures

George M. Johnson All Boys Aren’t Blue: A Memoir-Manifesto

Kimberle Crenshaw, “Demarginalizing the Intersection of Race and Sex: A Black Feminist Critique of Antidiscrimination Doctrine, Feminist Theory and Antiracist Politics”

音乐:

普通的GAY – Music: the-parade-hey-plut; MC鱼、Producer吴

I’m Coming Clean – Ezra Furman

Every Feeling – Ezra Furman

S1.E21《花束般的恋爱》我的爱情一定会存活下来!

相信很多朋友看完《花束般的恋爱》后,都会评价:它很真实!把爱情里的浪漫瞬间和社会的残酷都刻画得让观众感同身受:前半段非常心动,后半段一度心梗。不止一个朋友看完电影后都告诉我,“我不相信永不褪色的爱情”,她们一边为男主的改变感到可悲,又一边强调其人生观转变的必然性:“所有的恋人都一样,都会慢慢忘记恋爱的感觉” ,“我们无法和生活抵抗。” 说出这样的话,他们也就认同了——

这就是爱情的必然发展!这就是生活!

可是,感慨完「真实」之后呢?或许,我们也需要对这样的真实多一分警惕,防止自己陷入一种过度悲观中。

因为极有可能的是:我们一次次挑选出「真实」的影片书籍观看阅读,再感慨它们的真实性的这个过程,也是在强化我们固有的理念。让我们相信:这就是生活的真相!从此,这种被挑选出来、被反复强化之后建构的真相,再也无法被个人意志超越——它是绝对、必然、一定会发证的。如果我们这样去相信,也就相当于认可了故事中人物命运的推手。

在《花束》中,那股牢不可破的力量是资本主义,当今日本的社会制度、公司制度。流畅的故事逻辑,配合我们面对社会时切身感受到的渺小和无力,它们合力按住观众的脑袋,挟持着我们只能看见故事里叙述的那一种爱情走向——并把它当做是唯一一种——让我们自然而然地感慨“年轻的爱情必然死于迈入社会后的现实压力”,然后缴械投降。于是,看到《花束》后半段,很多观影者都陷入了带有强烈宿命感的痛苦中。

然而,细心地去看,仍能会发现,如果你愿意努力,你的爱情并非一定会走到那般绝境。你依然可以,在每一个感受自己即将变成主人公的时刻,多一丝警惕;同样,你也可以,在你的伴侣即将成为主人公那样的人时,即时提醒对方、耐心引导,让你们都少一点痛苦。

电影也好、文学故事也好,作为过来人生活、情感经历的总结,都为读者提供了看到一种生活,一连串选择展开后的可能性。我们能做的,并不是把这一种呈现出来的、无比逼真的可能性当作是唯一的必然。我们需要做的,恰恰是分清它的具体与偶然所在,然后在接下来每一次选择时,更加谨慎,更加自觉,更加有策略地去改变——这样,我们便能从命运中解放出来。

所以,带着这样的勇气,带着不甘认输的心情,我们再看一遍,带着更多理性和自觉;这一次看,是为了克服恐惧,是为了寻求方法,是为了「让我的爱情存活下来」。

内容:

[00:06:56] 一刷过后,各自流泪的无言的夜,小吴的恐惧与老鱼的胆怯

[00:15:14] 以「史」为鉴,和非百分百合拍的伴侣「不说再见」

Part 1: 百分百合拍是伴侣间共同建筑的完美错觉

[00:24:23] Checklist 式的合拍,并无太多技术含量

[00:28:24] 「就像历史总是胜利者书写的,相遇的浪漫与必然性也总是由热恋的情侣书写的。」

[00:30:16] 「合拍」并不代表「同步」

[00:33:15] 为了被爱而说谎:「百分百伴侣」,是害怕让伴侣失望而为自己打造的「完美人设」

Part 2: 左右声道间的差异,构成了音乐的空间感、复杂性

[00:37:43] 心理学家Raymond Knee:信仰浪漫命运的人,往往会忽略、逃避关系中的真实问题,在与伴侣的矛盾浮现后,会倾向于选择结束这段关系。

[00:39:17] 「消消乐」vs. 「塞尔达」:你想要一个结局吗?

[00:43:22] 家庭背景差异引发的矛盾:绢的不切实际,麦的自卑

[00:49:23] 性格差异引发的矛盾:绢的不表达和消极,麦很依赖他人的认可

[00:56:45] 台词与旁白:把所有的相似之处说出口,把所有的差异和龃龉放在心里

Part 3: 为什么我们如此相爱,却必须分离?

[01:06:32] 说出“我们结婚吧,一起变幸福吧!”这样的话的麦,和拒绝这样请求的绢,到底谁更爱呢?

[01:08:59] 回忆在他们心中的分量:

——“因为过去的回忆那样美好,所以我想保留你”,麦是这么想的。

——“因为过去的回忆那样美好,所以为了不继续破坏它,我必须和你分手”,绢是这么想的。

「对于绢来说爱情是一个个片段组成的,维持爱情的方式是,将过去美好的片段珍藏起来,以便随时取出来品味,并期待与爱人再创造新的可以珍藏的片段。」

[01:13:41]

“这么多年来

在往前的道路上

每一步都是和另外的我分道扬镳

那些我们去了那里?” (郭沛文《鹌鹑》)

[01:16:01] 在说出「分手」前,她们已经分开很久了

Part 4: 爱需要持之以恒的行动,爱的唯一目的就是爱

[01:20:11] 我们总是需要通过对方的话语和行动来确认人与人的相似性。

[01:24:26] Love isn’t something that weak and lazy people do. 懒人和懦弱的人都无法拥有爱情

[01:25:33] 笃信「灵魂伴侣」存在,过分信仰「命运」,是绢对爱情的懒惰

[01:32:09] 让「在一起」成为爱情的唯一目标,是麦面对爱情挑战的怯懦

[01:37:48] 如今,爱情已经被碎片化、娱乐化、游戏化的心动体验腐蚀

[01:40:38] 为什么一定要选择辛苦的爱情?为什么「明知不可为」却偏要为之?

配乐:

王菲 – 当时的月亮

Joshua Chiong-After All This (Piano Version)

Piano Sonata No. 8 in C Minor, Op. 13 “Pathétique”/ II. Adagio cantabile

Berceuse, Op. 57

Joshua Chiong-Looking back

Joshua Chiong-Peculiar Hello

Joshua Chiong-Just for a minute

Joshua Chiong-Not Alone

李闰珉-Passing By (经过)

郭顶,山形瑞秋-It’s Always The Little Things

引用:

Knee, C. R. (1998). Implicit theories of relationships: Assessment and prediction of romantic relationship initiation, coping, and longev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Yuval Noah Harari《Homo Deus》/《未来简史》

Alain de Botton《On Love》/ 阿兰•德波顿《爱情笔记》

郭沛文《鹌鹑》

关注/联系我们:

微博:ah是猫咪呀(欢迎来撸小猫咪~)

邮箱:ahsmmy@163.com

S1.E20【小王子 | Part 3】照见「不可见」后,再装作「视而不见」

「大人喜欢数字。」 在这本仅有87面的小书中,作者五次吐槽了大人的这一古怪特质。

《小王子》写于1943年,在这之后的80年,我们见证了科学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如果这本书写在如今的21世纪,作者大概率会把原话改成——「大人喜欢数据。」

「数据是事实或观察的结果,是对客观事物的逻辑归纳,用于表示客观事物的未加工的原始素材。」 大人们喜欢数据,就像他们积极关心「地理、历史、算术和语法」一样。但仅仅通过「观察、归纳、总结」,绝不足以了解有关一个人、一件事物最重要的东西。狐狸将这个秘密告诉了小王子:

「只有用心灵才能看得清事物本质,真正重要的东西是肉眼无法看见的。」

作者在书中不止一次强调心灵探索之旅的重要性。然而,在21世纪,这样朴素却深刻的道理遭遇到了来自两股力量的巨大挑战:生命科学对人体的探索正在逐步逼退「心灵」的存在以及重要性,同时信息技术的颠覆性创新正在赋予大数据前所未有的能力入侵人体内部和心理。

智人的黑匣子即将打开。

过去几年,伴随着老鱼和小吴对算法以及脑科学学习的深入,重读《小王子》,心中不免升起很多疑惑:

第一,在「科技之光」的照射下,「大象」不再隐匿于蟒蛇的腹腔中,我们都可以把他们看得清清楚楚了,也因此,再没有哪个不相信「科学」的大人会把飞行员的杰作误称为帽子了。可是,这幅图还有意义吗?飞行员真的只想让所有人相信,他画下的是一副猎奇的「蟒蛇吞象图」吗?

第二,「心灵」被证明为不复存在或无足轻重,同时关于人的一切都变得可见、可数据化后——如果世上再也没有肉眼不可见之物——那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

同样伴随我们过去几年的问题还有:

大人们这么喜欢数字,除了他们自身的「堕落」,以及社会化的因素,是否数字化的扩张也占了很大的原因?

我们该如何理解人对于数字的依赖?

如果作者批判的「大人们都喜欢数字」的现象中包含了某种人无法控制的必然性在里面,那批判是否依旧成立?不成立的话,人类又该如何应对这样的现实?

小吴和老鱼以为:即使原本「不可见」的东西在某天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我们依然有选择「视而不见」的权利,只要我们愿意去想象,就仍然可以保持它的「不可见性」。

时间线/内容:

Part 1. 喜欢数字的大人

[00:16:40] 《小王子》中的「数字」究竟是什么?

「数据是事实或观察的结果,是对客观事物的逻辑归纳,用于表示客观事物的未加工的原始素材。」

[00:21:44] 为什么大人都喜欢「数字」?

喜欢数字的大人需要面临的问题……

[00:23:14] ——同质化:如果在数据上不能区分两个人的区别,是否ta们可以被认作是一样的人?

[00:26:37] ——人将自我数据化:过去,人是数据的生产者;现在,数据是人行为的决策者

Part 2. 当「心灵」不再存在/重要

[00:30:57] 在21世纪,挑战「心灵」与「本质」的两股力量:

(1)生命科学

[00:32:18] 「我们越理解大脑,心灵反而越显得多余。」

[00:34:10]「意识可能就是在复杂的神经网络信号传送之后造成的心理污染」

(2)科学技术

[00:41:22] 「智人的黑箱即将开启。」

[00:50:19] 「感受」的基础不是直觉、灵感或自由,而是运算。

也许,机器和算法能比我们更加了解我们,这是极有可能的。

也许,并没有什么不可见的「本质」,在大数据眼中,一切都是可见的。

Part 3. 「不可见」消失了,then what?

[00:52:08] 没有「不可见」后,我们该如何做?

[00:56:02] 六星球上的大人们,根本就不是「人」,他们是算法!

[01:07:40] 「你要用节省下来的53分钟做什么?」

[01:09:50] 为「完美、准确、高效」所付出的代价:对「无用之物」的感知能力

[01:20:24] 比起「被了解」,还有什么是更重要的?被谁了解?对方为了了解你付出多少努力?

[01:28:40] 驯服:是你们让这段关系变得独特,是这段关系让你们各自变得独特。

Part 4. 关于小王子的结局:他是否自杀了?和玫瑰的爱情是否BE?

[01:35:55] 小王子,你说「我會象是死去的樣子,但這不會是真的…」可我们该相信你说的话吗?

[01:37:40] 我们需要延续「想象」,这是一种对算法抵抗……

引用:

人工智能70年:科幻和现实的交融:https://www.bbc.com/ukchina/simp/48596581

什么是数据?:https://www.huaweicloud.com/articles/876269711d62df4f7c0dde384bcd239d.html

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今日简史》、《未来简史》

自由意志可能只是后知后觉:https://xueqiu.com/1685554336/127765099

柯洁谈AI:https://www.bilibili.com/s/video/BV1FK4y1D7WD

配乐:

后海大鲨鱼 – 漂流去世界最中心

Hans Zimmer, Camille – Equation

Richard Harvey, Hans Zimmer – Preparation

Epic Soul Factory, Cesc Vilà, Fran Soto – Sigma

Richard Harvey, Hans Zimmer – Plan B

坂本龙一 – solitude

Richard Harvey, Hans Zimmer – Ascending

久石让 (ひさいし じょう)-はつ恋 (初恋)

Hera Pride

Richard Harvey, Hans Zimmer – The Absurd Waltz

Rob Simonsen – Escaping Dinner

Twilight (Acoustic Version)

John Lennon – Imagine

关注/联系我们:

微博:ah是猫咪呀(欢迎来撸小猫咪~)

邮箱:ahsmmy@163.com